前言
在漫长的抗日战争里,有一支军队英勇神威,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
它见证了中国在战争年代里的腥风血雨,也见证了多年抗战的全局胜利,毛泽东便是这一支刚烈军队的领头人之一,除此之外,红军的成长和诞生也离不开一所学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激昂的音乐响起,掷地有声的传入到百姓的耳朵里去,这首《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歌》,被无数人民所铭记。
如果说起抗日,那就不得不提起这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孕育出了几十万名抗日强将,他就是抗日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红军大学,学校的建造时间是1963年6月,学校的建造地址位于陕西瓦窑堡。
这所学校在时间的流转下,历经多次的波折,学校地址进行了几次的更换,它在瓦窑堡矗立的时间并不长久,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搬迁到了陕西保安,1937年后,这所学校再一次被搬迁,所迁地点位于陕西的延安,并且在搬迁后,学校也从红军大学演变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日大学的引路人——毛泽东
抗日大学的创建,离不开一个人的功劳,他就是毛泽东,可以说,抗日大学的未来是毛泽东给的。
想要胜仗,除了凭借胆识之外,也要凭借智慧,所以对战士们的全面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深知这一点,因此也将创办学校放在了重要地位。
毛泽东在抗大上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在抗大,也为毛泽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1936年5月,毛泽东为抗大的招生发出号召,同时也联合各个部门的干部们,一起为大学选送优秀的学员。
1936年6月,抗大迎来了开学典礼,典礼的举办地是在一座破庙里面进行的,虽然地方非常的破旧,但是在这里,它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未来,即便再破陋不堪,它也是无数人心中对新开始的萌芽。
毛泽东是红军大学的政委,同时也是红军大学的讲师。大家都非常喜欢听他讲课,生动、幽默、又充满了大智慧,上课总是枯燥的,但是上毛主席的课,学生们总是不知疲倦,聚精会神。
这所大学一开始的办学条件非常有限,整体条件非常艰苦,学校里的人都是住在窑洞里面,而且窑洞里连个像样的家具也没有,说是家徒四壁,那是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有一次毛泽东给大家上课,看了一眼,便向学生们感慨道:“我们这简直过的就是石器时代的生活嘛!”心酸又好笑。
1937年,抗大搬迁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很多人都说,抗大这下是真的回到家了,它本身就应该属于这里的。
回到延安的抗大也正式为自己正名,这所学校得到了广大青年的青睐, 他们从西安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延安,每次来的人都可以达到上百人,即便人数多,毛泽东也不会怕麻烦,他会亲自去接见这些学生。
“进入抗日大学,是不需要考试的,你们能从西安来到延安,也是需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这就算是一次考试了。” 同学们听了毛泽东的话面面相觑。
接着毛泽东又说到:“学校里的生活是艰苦的,大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们头顶上的这一片蓝天,就是我们的教室了, 在这里,没有桌椅,也没有黑板……”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究竟是谁在教他们。
抗大是在毛泽东的全面带领下进行的, 他对抗大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毛泽东是一位非常负责的学校领导人,他多次在抗大讲课、指示、题词等。
毛泽东多次在抗大发表演讲、讲课
毛泽东最重视的是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以及毕业典礼,每每举行这样的活动时,毛泽东都会来到抗大,并发表讲话。
1938年,毛泽东将大部分精力很重心放在了抗大,在这一年里,毛泽东发表了多次的讲话。
“抗日军人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开展,知大局,顾大体;二是要积极,要有政治的热情以及积极性,能战胜困难;三是要有朝气,蓬勃向上。”
这是毛泽东在1938年,4月2日在抗大发表的一次临行讲话。
1938年4月9日,毛泽东再一次发表了讲话,这次所面对的演讲群众是老师和学生,演讲的主题是《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
这次的演讲比较的严肃,毛泽东演讲的语调也变得激昂起来,手上的动作幅度也跟着大了不少。
他跟同学们说“你们在这里所学习的时间不长,可能只有几个月,但是在这里,你们要学的内容非常严谨,其中,最主要学的就是一个宗旨,它便是抗日救国!”
要想上战场,自己本身就要有过硬的素质,尤其在思想上,更是如此,毛泽东在演讲上,表达了自己对学生们的要求。
他希望学生们可以下定决心,真正做到牺牲升官,牺牲想要发财的念头,最重要的是在战场上要随时做好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
毛泽东对学生的这般教育和叮嘱,也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当然,也是为了这所学校里的学生。
3个月后,毛泽东趁热打铁在抗大进行讲话,这一次针对的主要的问题是抗大的招生。
毛泽东发表了最新的入学标准,在之后的招生上,将不会限制名额,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多大年纪,亦或者你之前是否上过学,都是可以来抗大进行学习的。
除了在抗大发表讲话,毛泽东也会在抗大给学生们上课。
毛泽东差不多每一两周就会到学校里面给学生们进行不同主题的演讲,每一次来的人都非常的多,导致这项行动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室内完成,全体人员只好移步到会场以及广场上。
1938年8月的一天,抗日大学的课程如期开展,课程的主讲老师是毛泽东。
毛泽东非常重视每一次的讲课,所以即便学校条件不好,毛泽东也是要把课堂布置的规规矩矩。毛泽东讲课的地点是在一个院子里面,院落的面积很大,视野非常开阔,可以容纳很多学生。
在院子的北边,摆放着一张木头材质的桌子,平滑且原始的桌面上放着一个茶缸子,不用说,这肯定是毛泽东用来讲课的讲台了,毛泽东爱喝茶,那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其实,毛泽东之所以精心的布置课堂,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毛泽东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白天要讲课,还要处理工作,工作积量大,他不得不把大部分的事情放到晚上处理,这就导致毛泽东第二天无法准时的出现在学校。
孜孜不倦的学生们不愿意落下自己的功课,同时也对知识抱着极大的渴求,于是,学生们自己组织起了队伍,陆陆续续的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
毛泽东家里没有数量足够的凳子,学生们也不在意,直接原地就坐,在家听讲是可以,但是教学场地的人数受到了限制。
为了可以容纳下更多的学生,毛泽东便让中央的负责人安排面积较大的庭院, 因此,大面积的院落以及公学门前的广场就都成了毛泽东教学的场地。
毛泽东跟学生们讨论“肚先生”
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安静的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主席是个准时的人,没有让大家等很久,大概三点多的时候,他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毛泽东慈爱着扫了一圈现场的学生,没有多余的客套话,便直截了当的引出今天要讲课的重点。
毛泽东这一次的课程目的非常的明确,他主要是为了能够让留在延安的学生可以转战到洛川,至于转战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是因为当下延安的人口数量比较的多,这就造成延安出现食物匮乏的问题,毛泽东是想让人口能够分散一些。
毛泽东对着学生们说到“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同志给我发来了信件,对方向我指出他心中的疑问,我们冒着危险好不容易的来到了延安,还没有待多久呢!为什么又要离开呢?”
毛泽东没有等学生们发言,他继续说道“我也觉得大家的疑问是对的,但是有一个人就不同意,他每天老是一直叫唤。”
底下的学生们一时之间没有听懂毛泽东在说什么,毛泽东看着满脸写着疑问的学生们,也不卖关子了,他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啊!大家跟它很熟的!”停顿了3秒后,毛泽东继续说“就是你们的肚子呀!”
这下子,下面的学生们立马反应过来了毛泽东的话,他的诙谐和幽默,吹散了学生们心里积攒已久的怨气和不解。
毛泽东看着学生们的脸山再次出现笑容,他便继续开始自己的讲话。
“你们都不要笑咯,大家不相信的话,就跟这位熟悉的先生较量一番,看看是谁更加的厉害!”
毛泽东从小就展现出了他在学习上的天赋,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阅读过《孟子》、《公羊春秋》等经典著作了,所以毛泽东在给学生们讲课额的时候,也会利用这些学派名人点化学生们。
毛泽东对学生们说起了老子,他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道家,叫做老子,他就将吃食这件事情看的非常的重要,更是确定民以食为天的法则,吃饭这件事情,应该放在第一的。”
毛泽东的话确实不错,这些学生们里有的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在这个时候不适合留在延安。
为了平复学生心里面的不解,同时也为了可以让大部队顺利的从延安搬迁到洛川,毛泽东对着学生们多说了几句:
我们党中央让大家伙去洛川呢,也就是为了要解决你们的吃饭问题,党中央也是为了可以把大家带到粮食多的地方去,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可以让大家吃饱肚子,不要挨饿,而且你们都是学生,只有吃饱饭,才可以好好学习呀,况且,现在的我们是要全面为抗日做准备的,吃饱了,才有体力,才可以打胜仗,
“你们说,大家应不应该去洛川呀”
“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毛泽东爱护学生也重视学生,他很关心学生们对知识吸取的程度,毕竟学校和老师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让学生们真正的把知识学进去。
毛泽东思考事情非常全面,他深知这所学校里学生的真实水平,大部人都是工农出生,之前别说是上学了,可能连字都认不全的,如果讲的太深奥,学生们怕是一时半会无法消化这些知识。
于是毛泽东在讲课的时候,会转变教学的思路,如果是要讲解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 毛泽东则会选择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别说,这种法子对于学生们来说,那是相当有效果哩!
一天,学校里正常开课,主讲的老师是毛泽东,他在其过程中,提到了一个词语“矛盾”,但是学生们无法了解“矛盾”这一词的本意。
毛泽东看到大家的疑惑,立马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他没有继续深究下去,而是给同学们讲起了故事。
毛泽东让同学们把目光暂时放到课堂之外,外面有工人正在施工修房子,工人们的动静不小,一直发出工具击打的声音。
毛泽东若有所思的说“你们看,我们跟这些工人之间就是存在矛盾的,上课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外面工人在工作,嘈杂的声音不断的想起,这就对我们造成了影响,他们需要工作,但我们也需要上课的,我们跟工人之间就产生出了矛盾。”
学生们听着毛泽东的讲解,似乎也明白了许多,毛泽东接着往下说道“一个人的脑子里面,总是会出现两种思想,他们也在经常打架,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自我矛盾。”
原本很深奥的问题,经过毛泽东这样一讲,也就变得容易许多。
一个有学问的人值得别人的尊重,但如果能把自己的学问灌注到别人的脑子里,那是值得敬佩。
毛泽东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除了把问题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之外,他也会采取利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课,尤其是针对实践论这一块,毛泽东更是会把自己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经历讲给大家听。
毛泽东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
毛泽东注重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他会针对学生们所存在的思想问题, 亲自去给他们上课。
毛泽东深知,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问题,那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正确的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对学生思想教育这块,是马虎不得的,很多时候,都是毛泽东亲自下场教学。
这一天,毛泽东收到了一份女生发来的信,信件的内容大致是想让毛泽东可以帮女生们解决一下生活以及学习上的问题。
对方向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困难,一个是冬天没有手套可以戴,另一个就是自来笔不够用。
毛泽东针对女生的问题给她写了一封回信,毛泽东指道“如果只有你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可以替你把所需要的物品买到,但是,如果是大家有跟你同样的问题,那么,也就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了,那就是忍耐。”
毛泽东除了会给一些同学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外,他也会给学生们上思想修养的课程。
抗大在延安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外来的学生,其中一些学生是从大城市来的,他们对抗大里的劳动教育不以为然,甚至在学校里时不时的抱怨,毛泽东知道后,也不会去批评学生,而是语重心长的给这些学生们上课。
毛泽东说“我们创建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抗战,我们不能为了减轻大家的劳动负担就把前线的士兵调回来,这样做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因为学生,就减少了前线上的劳动力量,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毛泽东的话有理有据,学生们也说不出任何反驳的话语。
学生在学校里发牢骚, 那是时常会有的事情,有一次在早操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大发牢骚的学生,他对早操组织的爬山项目非常的不满意, 这个学生当着大家的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我们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为的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懂得怎样可以搞革命,而不是为了要爬山!”
毛泽东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耐心的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安排爬山的原因,爬山的重点在爬,为的就是可以锻炼学生们的体力和意志力。
另外,爬山也是为了给作战做准备,发生战争的时候,会出现跟山地有关的作战方针,比如“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战士们需要熟悉山上的地形,同时还要在山地上进行快递的移动,如果平时不经常爬山的话, 到了战场上不但会出现体力不支的问题,而且等真正遇到危难,那是很容易影响性命安全的。
毛泽东不管是从教育上来说,还是从领导能力上来说,他都是一把好手,抗大是在他的孕育下,才成为了可以培养几十万干部的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