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会永远保留下去吗?”
“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您这样有能力的人为什么总是二把手?”
这三个问题源于1980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对邓公的采访中,法拉奇在当时出了名的毒舌,她提出的问题十分刁钻犀利。
对于这些问题邓公的回答让她钦佩,随后她又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现在外界都有传言说您会拆除主席纪念堂,这件事是否是真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邓公这样说道……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天安门广场前像往常一样站着许多前来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遗容的游客,这个时候一辆吊车开了过来,随后缓缓的将伟人的巨像一点点拆了下来。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伟人的画像也被纷纷拆除,“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等也被摘掉或清洗。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当天中央发布了“少宣传个人,多歌颂工农兵群众”的指示。
而这种举动在国际范围内也引起了诸多的猜测和谣言,不少外媒为了赚取观众眼球纷纷发文表示:“邓将成为中国的赫鲁晓夫”。
这种情况下,好不容易有机会采访邓公的法拉奇自然不会放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
在见到邓公后法拉奇习惯性的将录音机放在茶几上,开始了简单的对话:“听说明天是您的生日,我在这里先祝您生日快乐。”
听到这样的开场,邓公倍感意外,向法拉奇表示了感谢后,两人闲聊了几句家常,就在工作人员放松警惕的时候,法拉奇抛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炸弹”。
“很多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认为呢?”
听到这个问题,邓公毫不在意的笑了笑表示:“把我比作他,实在是太愚蠢了,我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太了解此人了……”
随后邓公将赫鲁晓夫对中国做的事一一列举,本想借题发挥的法拉奇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尴尬的跳过了这个问题。
随后法拉奇又提出了几个问题,但邓公的回到总是滴水不漏,让法拉奇完全找不到借题发挥的机会,就这样这场紧张的对话来到了尾声。
或许是看出了法拉奇的意犹未尽,邓公主动表示再找时间谈一谈,对此法拉奇十分激动。
在第二次的谈话中,法拉奇一上来就亮出了自己准备的“王炸”:“听说你要拆除主席纪念堂?这不是我说的,国际上普遍流传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法拉奇的这个问题极具陷阱,一旦邓公的回答有一点漏洞,都能被西方媒体抓住机会,可邓公一眼就看穿了法拉奇的意图,缓缓说道:“如果不是毛主席,中国百姓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才能看到曙光!”
邓公的回答轻松化解了法拉奇问题的刁难。
一番话下来,一个虚怀若谷、胸怀坦荡的老人形象逐渐在法拉奇心中树立起来,在采访结束后,邓公问她表现的怎样时,法拉奇开心地说,这实在是精彩极了。
甚至回到住处后,法拉奇还一直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邓公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那么多失礼的问题他都能幽默且宽容地回答,这让我感觉十分亲切。”
1980年8月31日,西方各大媒体都报道了法拉奇采访邓公的全文,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