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伯温乱世择主出两道题,只有朱元璋的答案最符合他的要求
创始人
2025-06-10 00:03:02
0

士大夫时期的刘伯温

秦末大乱,像刘邦这样小县城里面的群体何止千百,最后刘邦扫灭群雄建立400百年的大汉王朝,至今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时大家都有同等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刘邦有领导能力,手段高于其他的起义者,再者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在乱世君择臣,同样也是臣择君。

元末同样天下大乱,乱世则会出英雄,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后人多称其为刘伯温,诗书传家,12岁中了秀才,被乡邻称为“ 神童 ”,23岁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他也是传统的士大夫,学成文武艺授予帝王家,初时为官对元朝统治者还是忠诚的,对元末农民起义军残酷镇压,可因为元朝皇帝的昏庸和官场的腐败,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是处处刁难,由此刘伯温辞官返乡,也是对腐朽元朝的一种失望,不再对元朝抱有希望。

刘伯温乱世择主

张士诚和陈友谅知道刘伯温的大名,也都亲自去请他出山,而刘伯温对于这两位起义者以及以后的朱元璋,出了两道题,最后还是朱元璋的答案,最为贴近刘伯温心中所想。

当时占据江苏浙江的张士诚、纵横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还有以应天为根据地的朱元璋。三人都想拉拢刘伯温加入各自阵营,共谋大事。

刘伯温辞官后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嘉兴濮院的香海寺,他有时会帮农民晒稻谷,闲时在寺中读书,这一代是张士诚的地盘,他便最先去拜访刘伯温。

刘伯温接待了张士诚,随即两人聊起了天下大势,话锋一转,刘伯温说今天要帮助百姓晒稻谷,张士诚要帮忙。张士诚也是农民出身这点事难不倒他,只是现在张士诚久居上位忙到日晒三杆时也是气喘吁吁,俩人到阴凉地方歇息喝茶聊天,不一会麻雀成群的飞来叨食谷物,张士诚连忙起身去驱赶,就这样张士诚光起身赶麻雀忙活了半天。到了晚上张士诚一心请教,刘伯温也“诚心奉承”到了凌晨,由于天色已晚,俩人在一个房间休息。

刘伯温却一边观察他的睡相,一边想:张士诚为了麻雀吃几粒谷子,来来回回驱赶了一天,忙得连水也没喝上一口,一个要打江山平天下的人物,胸无大志,怎么成得了大事!而睡相更有问题,仰天而睡,双臂平放,那可是死人放入棺材的样子。

第二天,刘伯温对张士诚说:大王先回去吧,容我先考虑一番再说!

再说陈友谅来请时,刘伯温故伎重演,而陈友谅直接用了几张大网,把麻雀一网打尽,还要把麻雀下酒,把麻雀扔进滚烫的热水中去毛,然后用竹签穿过麻雀头部,穿成串用火烤熟;晚上刘伯温和陈友谅睡在一张床上,刘伯温又观察起陈友谅的睡相,只见他鼾声如雷,侧身而卧,双臂弯曲,双手伸在嘴前,两条腿缩在一起,双膝顶在胸前。刘伯温心想:陈友谅为了几粒谷子,不但张网把麻雀都捉了,还用开水把麻雀活活烫死,再用竹篾穿了头颅烤食,实在是太凶残了。而那睡相更如豺狗,这样凶残的人将来就是得了天下,也会横征暴敛,残害百姓。

第二天婉拒了陈友谅。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胸怀韬略,足智多谋,便也准备暗访刘伯温,于是,朱元璋暗地里到香海禅寺拜访刘伯温,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两个同样的要求。他们先是一起来到晒谷场,朱元璋一见麻雀吃谷,笑道:如果把麻雀驱赶了,它们岂不是会饿死!那也是一条条性命呢!如不驱赶,无非是被吃了几粒谷而已!

傍晚,刘伯温又观朱元璋睡相,只见他先是仰天而睡,四肢大张,好似一个“天”字,睡了一会儿,他又侧身而睡,但双臂却是横向伸直的,好似个“子”字,合起来就是“天子”。而在晒谷场,朱元璋以几粒谷能活麻雀一条命为由,不忍驱赶,便是仁慈。既然是仁慈的天子,那就是值得自己效力的明主。

最后,刘伯温投身朱元璋义军,并协助他推翻元朝,攻灭张士诚,平定陈友谅,打下了大明江山。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后,在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决战中,刘伯温的谋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弱于陈友谅,而强于张士诚,刘伯温建议先陈后张,别人都是先弱后强,而刘伯温的策略确是先难后易;理由是如果先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肯定会出兵袭击朱元璋的后院,因为陈友谅志比天高,且凶悍无比,而张士诚就不同了,自从张士诚称吴王后骄奢淫逸、不思进取,手下大将也是有样学样,听到打仗都相互推诿,而且前线将领即使打了败仗,张士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放过,所以先打陈友谅,张士诚肯定会作壁上观,结果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双方80万大军决战时,不管陈友谅如何陈明利害关系,张士诚就是不动,坐等陈友谅败亡,张士诚也被朱元璋用根弓弦结束了生命。

刘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执法,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流传后世。刘伯温的品德,最突出的是刚正、诚信。他一生最鄙视、最痛恶的,是官场中那些弄虚作假、阿谀奉承、摇尾乞怜和尸位素餐的人。刘伯温为官口碑甚好,不肯结党营私。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他的儿子说:“刘伯温在时,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从。”明初朝廷中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力,刘伯温洁身自好,不结党、不营私,这集中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1368年,在朱元璋巡视汴梁期间,丞相李善长和刘伯温留守南京。当时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专司纠察百官。恰逢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事,李善长与之关系密切,为其求情。刘伯温不买账,依旧奏请处斩李彬。由此得罪了李善长,他处心积虑意欲报复刘伯温。后来,朱元璋因事责罚李善长,刘伯温却以国事为重,为李求情。朱元璋私下对人说,李善长要害刘伯温,刘伯温反倒为他说好话。这件事反映了刘伯温为人处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荡胸怀。

刘伯温一心为民,不贪图荣华富贵,明朝建立后,许多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公爵或者侯爵,而刘伯温只得了个伯爵,明朝天下初稳后随即辞官回乡。

1360年, 也就是刘伯温50岁的时候, 他投身于朱元璋的反元斗争, 凭借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 很快为朱元璋所信任和重用。

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 运筹帷幄, 首战龙江, 再战鄱阳, 打垮了陈友。 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 由此东南安定, 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 亲力亲为, 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 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正是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刘伯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 颇多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初期名单上竟无刘伯温,后来勉强给个诚意伯,在功臣中排名第36,年俸仅240石,而李善长却受封韩国公,年俸4000石。

朱元璋几次与刘伯温讨论丞相的人选。一次问可否换下李善长,刘伯温认为李是勋臣,不能换。后来,朱元璋换相的决心已定,问杨宪如何,刘伯温说有相才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汪偏狭浅薄还不如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如劣马,让它拉车一定翻车。朱元璋就说,看来只有先生你合适。刘伯温当然明白,朱元璋绝不可能让他当丞相,忙自称脾气急更不合适。

后来,这几次谈话内容被泄露了出去,杨宪、汪广洋没当回事,但胡惟庸偏狭,从此与刘伯温为敌。

功成身退的刘伯温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让他“察其乡有利病与民社者,潜入奏”,刘伯温当真了,发现老家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是浙江到福建贩私盐的枢纽,建议设巡检司,遂直接向朱元璋提议。胡惟庸得知后,告刘伯温越级上报,且刘伯温会看风水,知谈洋有“王气”,设巡检司是为将来造反。

刘伯温忙到京谢罪,此时他年事已高,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琏刘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伯温去世疑云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后世认为是吃了御医带来的药被毒死的,又是谁下的毒呢?后世史学家认为是朱元璋,即便不是亲自下令,也是默许,不然为何让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刘伯温瞧病,而刘伯温去世五年后,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而胡惟庸的几款大罪中并没有毒死刘伯温这一条,也许是朱元璋亲自授意御医开的毒药,只是让胡惟庸顶缸罢了,当然刘伯温到底是谁害死的历史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

如果刘伯温知道是这种死法,不知会不会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

刘氏家系

刘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文献记载,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了两支渊源完全不同的刘氏大家族:其一出自陶唐氏帝尧,以帝尧孙刘累为刘姓始祖;其二出自东周定王,以其子王季子受封于刘,子孙遂以刘为氏。据明天启四年刘氏后裔刘宗科所撰《刘氏世系源流序》载,“刘氏本出乎帝尧陶唐之祎裔”,由此可知,刘基家族源自陶唐氏帝尧后人。

到了宋代,刘伯温先祖迁居于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十一祖为刘怀忠,是位忠君卫国的英雄,在宋仁宗时曾参与西夏的战争;刘延庆是刘基的八世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职升到至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郁延路总管、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而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则是刘伯温的七世祖,刘光世去世后,被朝廷后赏“赠太师,谥武僖”,并且“其子孙甥侄十四人”被封为不同的官职,其子孙也改变了世代为武将的传统,而是开始读书仕进,又武转文,逐渐成为读书入仕的耕读之家;其中一支又移家迁至青田武阳。自此,这一脉的刘姓就自称为青田人了。

刘基曾袓刘濠官至南宋翰林掌书,祖父刘庭槐为元朝太学上舍,刘伯温父亲刘瀹通经术,,为元朝遂昌教谕,可见刘伯温家世渊博书香门第。

刘伯温有二子:刘琏、刘璟,刘伯温爵位:诚意伯由长子一脉继承,刘伯温孙子:刘廌,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承袭诚意伯爵位。刘廌袭封爵位后,第二年就被牵连贬掉了爵位。洪武末年,刘廌被流放到甘肃三个多月,被朝廷赦免回乡后。他无意再做官,隐居在南田镇盘谷。

弘治十二年,朝廷任命刘基九世孙刘瑜为浙江处州卫指挥使。正德九年,朝廷追封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嘉靖十年,朝廷下令刘伯温直系后裔可以世袭诚意伯的爵位。 令刘基九世孙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刘瑜随袭爵;后刘瑜之子刘洪,承袭诚意伯爵位。刘瑜之孙刘世延在嘉靖年间承袭诚意伯爵位。刘世延子刘尚忠早逝。孙刘莱臣由于年幼未得袭爵,而由他的庶兄刘荩臣袭诚意伯爵禄。刘荩臣之后,由荩臣之子刘孔昭继承诚意伯的爵位。崇祯年间,刘孔昭历任右军都督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等职。清兵入关之后,刘孔昭积极举兵抗清。顺治十一年攻入镇江。后遇风浪,死于海上。

刘伯温家族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在各地繁衍生息,至今刘伯温家族作为刘氏一脉发展为近万人

相关内容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安阳殷墟,活人祭祀延续了600年 新知贺...
2025-09-19 09:06:03
艾米丽在上海的一天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艾米丽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律专...
2025-09-19 09:05:50
浙江公园无动力游乐设备
在浙江的许多公园里,无动力游乐设备逐渐成为孩子们玩耍的热门选择。这...
2025-09-19 09:05:41
25希腊度假记-19:“一...
今天是返回的日子。 9点多出来,发现是阴天,天空中有大块儿的云。这...
2025-09-19 09:05:13
原创 ...
在全球四大人种体系中,白种人的分布范围是最广泛的,所占领的土地也最...
2025-09-19 09:05:07
8月福州市区CPI同比下降...
近日,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发布今年8月福州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
2025-09-19 09:04:56
原创 ...
在山西省东部,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县城,名叫“平定”。据史书记载,这个...
2025-09-19 09:04:31
原创 ...
将整个犹太民族作为憎恨对象的反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分布最广、持续时...
2025-09-19 09:04:15
杨靖宇牺牲后笔记本被日伪军...
7月3日上午,尘封八十五载的杨靖宇笔记本档案在通化市档案馆首次公布...
2025-09-19 09:04:12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1941年1月19日,临近农历小年,阳光洒在山东大地上,尽管是冬季,但午后的气温却格外温和,空气中弥...
原创 这... 1951年的一个清晨,毛主席早早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心情轻松,正在准备迎接一位老朋友——中国红十...
原创 官... 历史开讲 隋朝末年,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后来的唐代名将名臣,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
原创 不... 历史开讲:南宋的战略迷局 南宋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存在着许多与传统汉族朝代截然不同的政策和行为...
原创 百... 弓手制度的转变始于宋代,弓手从最初的职业军种逐步转型为地方治安武装力量。在宋代,弓手不仅承担起了维护...
原创 霍... 历史讲述 华夏文明自古便由农耕而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立,早已成为历史的一个显著主题。自先秦时...
2024年度杭州考古成果展来了 江升、邹倩慧 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历经良渚文化、吴越国、...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时代,至今仍是许多人热议的话题。受到小说、电视剧等文化作品...
原创 光... 文章改写版: 文 | 蒋冉Jiang 编辑 | 蒋冉Jiang 慈禧太后在成功掌握了大清政...
原创 央... 央视田径专项记者冬日那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对象,网友们经常对她进行嘲讽,认为她的采访缺乏专业性,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