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艾米丽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律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也是复旦大学正在举行的“中国法暑期班”的一名学员。
9月18日,她和140余位鲁汶大学法学院师生,先探访了崇明区竖新镇,了解乡村治理创新;再走进上海市人大,零距离感受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当解放日报记者问询艾米丽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数字时,她有些选择困难,因为听到了太多之前难以想象的数字,如果只能选择一个,那就是——上海设立了5700多个人大代表联系点,以倾听民意、解决问题,“这个数字太惊人了!”
艾米丽在崇明探访。
【中国的农村原来是这样的】
白墙青瓦的仙桥村是此行的第一站,这里被授予“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看着怡人的自然风光,鲁汶大学师生不时地发出“太美了”的赞叹。
由村委会旧址改造而成的“均瀛乡村小镇”,不仅有错落有致的民宿集群,还有传统的土布非遗展示,更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撸猫馆”,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面约30米长的家训墙,是仙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规民约被村民归纳为“八要八不”,而村民们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参观了仙桥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后,艾米丽不禁好奇:村民们通常有哪些迫切关注的问题?全国劳动模范、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介绍,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村民们有了需求都会来找他们。
学生们在崇明参观
矮的是黄杨,高的是罗汉松。走进枝繁叶茂的春风村黄杨园,鲁汶大学师生纷纷举起手机拍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黄杨树。造型黄杨树是春风村的特色产业,也是村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1200户,约一半人家种植黄杨,农户庭院种植面积约450亩。村里还有一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约50亩。目前10年以上造型黄杨全村就有25000多株。
“没想到黄杨树在这里能成为一种收入来源,特别有意思。”艾米丽告诉记者。
为让农村老人“养老”变“享老”,大椿村专为老年人打造了综合服务平台——有日间照护,有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忆”站,还有中医AI把脉仪等。
上海首家乡村慈善文化空间也坐落在大椿村。脱胎于乡村慈善超市,这里整合了慈善咖啡、公益展览、爱心义卖等多重功能,10%的运营收入则捐给村里用于慈善事业。
学生们在慈善超市。
艾米丽特意在这里买了一袋咖啡,她很赞赏慈善超市惠及村民的做法。
“我之前对中国农村的印象是非常落后,还带着点破旧感。但这次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崇明的自然环境特别好,空气清新,乡村很干净很现代,到处都是漂亮的建筑,人们也非常友好。”艾米丽坦言。
【一个立体的中国】
一走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艾米丽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透着庄重感,就像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人一样,兼具美感与优雅。”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对外友协会长陈靖,向鲁汶大学师生介绍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并回答提问。学生们提问踊跃——“上海如何与其他省市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作为直辖市的上海在治理上是否享有一定自主权”“上海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海市人大成立多少年”“如何应对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未来如何面对AI给就业带来的挑战”。
学生们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机会,我们不仅对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过程也特别愉快。”艾米丽说。
和艾米丽一样,此次中国行成为140多位师生难忘的经历。
“我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申请,由于名额有限,不得不拒绝了很多申请者。”鲁汶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沃特·德鲁韦告诉记者,“我们感受到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们见到了多位中国权威的法学家,听他们讲授了中国法律课程。学生们也很喜欢各类实地考察活动。这次经历真的非常棒。”
“除了在教室里上课,我们也想让鲁汶大学的学生们看到一个全面的中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立告诉记者,连日来走进徐汇区法院、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考察黄浦江环境治理成果等,这些未来的欧洲法律精英纷纷感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中国,与之前从欧洲媒体报道中感知的中国太不一样了。
原标题:《艾米丽在上海的一天》
栏目主编:徐瑞哲 图片来源:黄海华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