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个清晨,毛主席早早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心情轻松,正在准备迎接一位老朋友——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熊瑾玎的到来。那时,毛主席身穿简单的中式服装,旁边的茶几上放着几杯已经泡好的茶,整个屋子弥漫着温暖的气息。
熊瑾玎走进房间时,看见毛主席坐在那里,神情自然,他不禁有些紧张。看到这一幕,毛主席轻松地开了个玩笑,笑着说:“你管理这么庞大的组织,像是游刃有余,平时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见我时反倒显得紧张呢?你要是不管我,我怎么会那么紧张?”毛主席一语中的,顿时让熊瑾玎的紧张情绪完全消散,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回想起来,毛主席与熊瑾玎的合作可追溯到更早的年代。1922年,毛主席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熊瑾玎便是校里的教务主任,负责帮助毛主席培养各类人才。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熊瑾玎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革命事业逐渐推进,两人各自肩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见面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这一次,毛主席之所以专门邀请熊瑾玎来谈话,是因为他听闻红十字会在熊瑾玎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想借此机会见见这位多年来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在谈话中,毛主席鼓励熊瑾玎继续发挥他的作用,将红十字会管理得更加出色。熊瑾玎则表态称,他会竭尽全力,以身许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主席笑着安慰道:“你可得保重身体,别太拼命了,毕竟你年纪也不小了。你是咱们党的‘红管家’,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需要你去做。”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称熊瑾玎为党的“红管家”呢?这得从革命战争时期说起。
熊瑾玎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深知,要想实现革命的胜利,经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年纪轻轻的他便决定通过经商为革命筹集资金。熊瑾玎不仅具备商业头脑,还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转战商界后,他为革命事业筹集了大量资金,不仅毛主席称赞他,连周总理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工作。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蒋介石对我党展开了残酷的打压和迫害,我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变得愈加困难。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一个秘密活动基地,既可以通过经商筹集资金,又能掩护各类革命活动。这个重要任务,便交给了熊瑾玎。为了不暴露身份,上级还特意安排了一名女同志朱端绥与他配合,二人假扮夫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假戏真做,最终结为夫妻。
在朱端绥的协助下,熊瑾玎将自己的经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福兴商号开始,生意逐渐做大,开设了七八家连锁店,最终成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熊老板”。他的保密工作也做得无懈可击,福兴商号不仅源源不断为中央提供资金,还为多个秘密会议提供了隐蔽的场所,反动派一直未能察觉到这些活动,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传奇。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再度委托熊瑾玎承担重要任务,让他担任《新华日报》总经理,负责该报的发行工作。熊瑾玎并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他的精心运作下,《新华日报》的发行量不断上升,成为我党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极大地增强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尽管蒋介石多次派人阻扰《新华日报》的发行,但在熊瑾玎的巧妙应对下,报纸依然坚挺地成为了党的舆论主阵地。
因此,当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与周总理亲自邀请熊瑾玎参加开国大典,对他过去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到了1966年1月,熊瑾玎迎来了自己的80大寿。虽然家人原本准备为他办一场盛大的寿宴,但熊瑾玎却婉拒了,他认为党不提倡过生日,也不喜欢铺张浪费,最终决定只是请几个亲戚来家里聚一聚。没想到在这一天,竟有一位特殊的客人出现在了门口。大家正在餐桌旁热烈交谈时,突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朱端绥去开门,见状惊讶地喊道:“老熊,你快来看,谁来了!”原来,是周总理特意捧着两瓶酒前来祝寿。周总理一进门便笑着说道:“老熊,你这可不对啊,过个生日也不叫我,怕我拿不出好酒吗?”熊瑾玎赶忙迎接周总理,感激地说:“我本来不想过什么大寿,总理那么忙,怎么能让您亲自来看我呢?”周总理笑着说道:“今天是您的80大寿,当然该好好庆祝一下!我特地带了酒,今天咱俩好好喝一场!”那天晚上,熊瑾玎喝得酣畅淋漓,家里人都表示,从未见过他如此高兴的样子。
1973年1月24日,熊瑾玎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