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隋朝末年,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后来的唐代名将名臣,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能力。而其中有一位出生于世家的青年,以其出色的智谋和深厚的背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不仅成就卓著,还一度在政坛风头无两。这位人物便是封德彝,原名封伦,字德彝。他的才智令许多人瞩目,从一个普通幕僚逐步升迁至宰相之位,最后因其深厚的政治手腕,死后获得了丰厚的谥号。然而,时过境迁,16年后,当年他投机取巧的政治行为被揭发出来,导致他一生的荣耀瞬间化为乌有。谥号也从原来的“明”改为“缪”,含有侮辱性质。那么,封德彝为何最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封德彝的早期经历
封德彝出生于渤海的封氏世家,家族的背景极为显赫。其祖父封隆之是北齐的太保,而其父封子绣也曾担任过隋朝的通州刺史。590年,杨素受命平定南陈遗部的叛乱,封德彝被征召为行军记室,成为杨素的幕僚。
有一次,杨素召见封德彝,封德彝急忙赶赴,途中不慎跌入水中,差点丧命。换做一般人,肯定会向杨素报告这一意外事故,但封德彝却丝毫不提,救起后仅仅洗了个澡,换了衣服便去见杨素。旁人将此事告知杨素,杨素问封德彝为何不提这件事,封德彝淡然答道:“这只是个人私事,并无必要告知。”杨素听后,心生敬意,认为这年轻人沉稳成熟,未来可期。此后,杨素更是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封德彝,二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早期的仕途发展
在593年,杨素奉命修建隋朝仁寿宫,他为此不遗余力,甚至在工期上不断施压,毫不顾忌民众的生命安全。宫殿完工后,规模宏大、装饰奢华,然而当隋文帝杨坚得知这一情况后,却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杨素此举极可能引起民间的不满,并且与天下百姓为敌。
杨素面对皇帝的斥责,心生恐惧,向封德彝请教应对之策。封德彝建议道:“您无须担心,只要将此事与皇后解释一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杨素照办,向独孤皇后请示,独孤皇后听后表示同意,她认为宫殿的奢华合乎皇家身份,杨坚此时也难以再责难。杨坚最终未再追究,反而赏赐杨素许多财富。
杨素对此心生感慨,称赞封德彝为“揣摩之才”。之后,封德彝的才华逐渐得到杨素的赏识与提拔,最终他升任内史舍人。
隋炀帝时期的投机行为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杨素去世,内史侍郎虞世基接管政务,但因其能力有限,朝政逐渐陷入混乱。此时,封德彝机敏地抓住时机,向虞世基建议:“多恭维杨广,暗中将那些与圣意不符的奏章压下,制造出一片太平景象。”虞世基照做后,杨广果然对封德彝加倍宠爱。然而,这种做法导致朝政腐化,许多贤能之士无法施展才华,封德彝的投机行为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隋朝末年的政变与投机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局势愈加动荡。封德彝跟随杨广来到了江都,面对局势急剧恶化,杨广选择了放任自流,而身边的权臣们则蠢蠢欲动,准备取而代之。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推翻杨广的统治。封德彝此时站在了政变的一方,但面对杨广的斥责,他却一言不发,感到羞愧而退。
杨广被宇文化及杀害,宇文化及任命封德彝为内史令。然而,宇文化及能力有限,在619年便被窦建德击败并杀害,封德彝又一次投靠了李渊。李渊深知封德彝的投机之风,严词斥责了他的做法,并准备将他罢官遣返。封德彝立刻献上了一套治理天下的策略,李渊见状,心生喜爱,于是重新任命他为内史舍人,不久后又升任内史侍郎。
投机与真才实学并行
封德彝不仅仅靠投机取巧谋取前途,他的才学也颇为出众。620年,封德彝随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在战事胶着之时,封德彝提出应该趁敌人疲惫时发起总攻,否则他们的力量会重新恢复。李渊采纳了封德彝的意见,最终李世民成功击败王世充,取得了虎牢关之战的胜利。李渊对此感叹道:“即便是张华叶策晋武,也无法超越他。”于是,封德彝被封为平原县公,成为李世民的亲信。
与李世民的关系复杂化
然而,随着李世民权力的增长,封德彝的政治投机手段也逐渐显露。到了626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愈加激化,政变一触即发。封德彝此时并未明确站队,而是继续奉行老路,一方面为李世民献策,一方面暗中劝说李渊要警惕李世民的威胁。他的这种两面手法让三方都认为封德彝是自己人,从而为自己保住了后路。最终,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
晚年的落败与被揭露
封德彝在唐朝的贞观朝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投机风格,屡屡在关键时刻站队,却背后又做文章。最终,他在627年因病去世,享年60岁。唐太宗李世民深感失望,赐予他司空的封号并追赠为“明”,以示悼念。
然而,16年后,唐临揭露了封德彝的政治伎俩,称他曾明面站队李世民,暗地里却与李建成有联系,还曾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唐太宗得知后,心情愤怒,立即剥夺了封德彝的所有封赏,并将他的谥号由“明”改为“缪”——充满侮辱与讽刺之意。
结语
封德彝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站队至关重要,而过度的投机最终往往会导致自我毁灭。他在不确定未来的情况下,选择了“全赌”的策略,最终导致了身败名裂。相比之下,那些像李靖、李绩一样,保持中立不站队的人,反而得到了最后的信任和重用。封德彝的悲剧正是那种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后果的真实写照。
作者:铁骑如风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隋书》《旧唐书》
[2]郭绍林 《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