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东部,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县城,名叫“平定”。据史书记载,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宋太宗赵光义有关,传说他在征服晋阳(即今日的山西太原)时,击败了北汉,才为这片土地命名为“平定”。
平定是我的故乡,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未来也将老去。这片土地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生生死死,都和它紧紧相依。尽管如此,很多时候,我对家乡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偶尔会感到那是一个无法再回去的地方。因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依旧存在着那一间间屋檐微微翘起的老房子,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的旧巷,那一座座雕刻精美、气势非凡的石牌坊。但如今这些景象早已消失,原本古老的街道和房屋被拆除得一干二净。甚至连那些带有历史气息的石牌坊也不复存在。
拆除,也许在当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敢于消除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者们,眼中的那些房屋、街道和牌坊不过是破旧的物件,是陈腐的思想、文化和习惯的象征罢了。可谁曾想,几十年后,这些曾经推翻一切的革命者们竟突然开始感到懊悔,开始意识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才是家乡文化的象征,便开始呼吁恢复、修建曾经被摧毁的一切。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复兴浪潮中,曾留下的那副清朝时代的石坊楹联,成了一个激烈争议的话题。它包含了一个字的书写问题,让乡亲们为此争论不休,唇枪舌剑地讨论了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副楹联就刻在如今立于冠山书院的“科铭坊”上,横额上写着“文献名邦”,这就是众人所熟知的“文献名邦坊”。
冠山书院,位于平定城西4公里远的冠山之巅,建于金朝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7年),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冠山的名字来源于其山顶平坦,形状像古人头顶的冠帽,因此得名“冠山”。在当地百姓心中,冠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文化的象征,它凝聚了平定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统。
在冠山陡峭的石阶上,矗立着一座由汉白玉雕刻的石牌坊,这便是平定广为人知的“科铭坊”。它由三门四柱构成,材质是汉白玉,横梁上刻着“文献名邦”四个字,因此人们也称它为“文献名邦坊”。在中国古代,牌坊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物,通常用于表彰功勋、科举、德政、忠孝等方面,尤其是在一些女性的“贞节牌坊”上,刻着的是那些至死不改嫁的女性事迹。不同于木质牌坊,石牌坊几乎可以历经百年而不坏,平定的“文献名邦坊”便是由红砂石雕成,因此当地人也亲切地称它为“红牌楼”。这座坚固的石牌坊曾在这里屹立了200年,然而,有一天它却突然被推倒,砸得粉碎。
事实上,这座“文献名邦坊”原本并不位于冠山,而是建在了平定城西关附近的一个古道口,这里是通往南天门的必经之地,乡亲们称之为“黑砂岭”。这条古道曾是进京的重要通道,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将牌坊立在这里,显然是要让每一个通过的旅人都能看到平定在科举文化上的辉煌成就。
“科铭坊”的建造,正是为了表彰平定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成绩。根据《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平定州在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乡试中,涌现了10名中举、5名副贡,甚至有一位学子名列全省解元,这一成就让平定一时间声名鹊起。
当时平定隶属于清朝的直隶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从太原府划出,成为省辖,辖区包括寿阳、盂县、乐平等地。后来,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南方人吴安祖来任平定知州。吴安祖出身名门,才高八斗,生长在素有“文献名邦”美誉的浙江会稽(今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当他得知平定学子在四年前的乡试中取得的非凡成绩时,他十分高兴,便决定在州城最显眼的地方建造一座千年不朽的“科铭坊”,并亲自提笔书写了楹联:“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衝繁第一州”,横额上则是“文献名邦”。
然而,这副楹联中的“衝”字,却因为与“衡”字的形状过于相似,导致了后来的巨大争议。1988年,平定县政府决定将科铭坊迁至冠山风景区,并邀请当地的老干部周璧书写坊额和楹联。由于原版的楹联没有明确的记载,且“衝繁”和“衡繁”两种说法并存,周璧先生非常慎重,他咨询了当地的历史学者王谦、池必卿等人,最终认为根据他们的记忆,原作应该是“衡繁”而非“衝繁”。
这一判断引起了更大的争议。部分人认为,“衡繁”一词从未在任何文献中出现过,而“衝繁”一词自清朝雍正年间以来,已有广泛的记录。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历史资料的核对,最终的结论依然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