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浙江长兴县煤山镇,26岁的张天任面临一个艰难抉择。 村里办的煤山第一蓄电池厂因经营不善已濒临倒闭,负债高达10万元。 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但张天任却从中看到了机遇,他东拼西凑借来5000元,毅然承包下这个“烂摊子”。
创业初期的艰难超乎想象。 厂子里只有十几间破房子,人才、技术、品牌、市场要啥缺啥。 张天任没有老板架子,身兼数职,既是老板,也是工人、业务员、技术员和会计。
为了打开市场,他每天天不亮就赶头班车去上海浦东,扛着电池挨家挨户向应急灯工坊推销。 遇到厂家测试电池,他一等就是八小时。 凭借真诚和坚持,他最终与浦东7家应急灯制造厂建立了合作关系。
第一年,工厂销售额达到80多万元,第二年突破20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 这段经历奠定了张天任的经营哲学:真诚比技巧管用,长期比短期重要。
他曾回忆道:“不是你的电池一开始就最好,是你的踏实让我愿意给机会。 ”这种踏实作风成为天能日后发展的基石。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开始萌芽。 张天任敏锐察觉到动力电池的巨大潜力。 当时国内电动自行车电池依赖进口,存在寿命短、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 他果断带领天能转型,不惜重金从复旦大学请来教授驻厂研发。
1998年,经过两年攻关,天能成功研发出“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解决了电动车电池的技术难题。
随后又推出“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使电池性能大幅提升。 为证明产品实力,张天任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参加1999年在桂林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电动自行车里程大赛。 结果天能电池一战成名,用实实在在的续航里程证明了自己,订单随之如雪片般飞来。
这次转型被证明是决定性的。 2001年,天能销售收入突破亿元;2005年产值达到10亿元。 随着中国电动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天能驶入发展快车道,成为雅迪、爱玛等头部品牌的“心脏”供应商。 国内每10辆电动自行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装着天能的电池。
2007年6月,天能动力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 这次上市为天能打开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获得了宝贵的发展资金。 但张天任的资本布局并未止步。
2021年1月,天能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行业内首家拥有“A H”双上市平台的公司。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张天任始终坚守主业不动摇。 他曾说:“天能能做到今天,就是因为39年只干一件事的坚守。 ”当房地产、开矿等行业利润丰厚时,许多人劝他涉足,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专注于新能源电池领域。
这种专注体现在研发投入上。 天能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资金投入研发,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公司建立了12个国家级、66个省级创新平台,拥有超过4000项专利。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天能早已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布局多年。 他们构建的“铅循环 锂循环”体系成为行业标杆。
在铅循环方面,通过对废旧铅蓄电池进行环保处理,材料回收率达到99%以上,将可能的污染源变成了“城市矿山”。 面对越来越多的锂电池报废,天能又积极布局锂电池回收,从旧电池里提取锂、钴等稀缺金属,降低资源消耗。
2004年6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天能集团考察,勉励企业要“腾笼换鸟”,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这更加坚定了天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张天任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上,更体现在他对家乡的反哺中。
在张天任的带领下,天能集团与新川村搭建了“村企共建”平台。 不是简单的给钱捐物,而是通过“产业赋能”和“就业支撑”的方式带动村民致富。
他以天能为龙头,引导村民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搞配套、做服务。 有的村民开了竹制品厂,有的种起了茶叶,有的发展民宿和生态农业。
天能集团及其配套企业吸纳了1200多名新川村村民就业,其中142人成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2003年天能集团面向新川村进行股份制改造,吸纳村民为股民。 这一举措在2007年和2021年天能两次上市时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数据显示,2020年新川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9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 到2021年11月,新川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19万元,村民存款达1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
村里涌现出30多个“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达百余位。 村民们住进了小别墅,家庭车辆持有量近80%,养老中心、文化景区、公园、礼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天能形成了“实业 科技 资本”三轮驱动战略。 其中“科技”是核心引擎。 他们坚持“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领域”的研发战略,在巩固铅蓄电池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等新兴领域。
2013年起,天能提出“一稳三快”的企业发展战略,即稳步发展铅蓄电池产业,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微型电动汽车电池、电池回收业务。 这种战略布局让天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抓住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