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当年用来限制我们的环保紧箍咒,为何练着练着反倒给中国练出了一个全球第一的王炸?
连续两个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个数字,一个足以让全世界所有能源部长都彻夜难眠的数字:1万亿千瓦时。这是7、8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国家跨过这道门槛。
1万亿度电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整个日本,或是德国与法国这两个欧洲经济火车头一整年的用电量,我们1个月的用电量就达到了它们1年的水平。但绝大多数人,包括正在看文章的你,对此毫无感觉。
还记得吗?就在十年前,情况完全不同,那时“拉闸限电”还是每年夏天都会登上新闻热搜的常客。2010年,华东、华中多个省份因缺煤,上海、江苏等经济核心地带都被迫拉闸限电。
但今天,哪怕是史无前例的高温,哪怕全国19个省级电网的用电负荷几十次刷新历史记录,我们绝大多数人依然是空调照开、电车照充、工厂24小时不停工。
而在大洋彼岸,人工智能专家从中国开完会回到美国,直言美国AI发展天天都在为“电够不够用”争吵,而在中国这根本不是问题。
甚至不久前,西班牙、葡萄牙这些新能源占比很高的欧洲国家,还发生了持续10小时的大停电。
稳定、充足甚至便宜的电力,在今天的地球上明明是奢侈品,而我们已将其变成了像空气和水一样的日常。
为何宏观数据热火朝天,但很多人的体感却并不强烈?答案藏在用电结构里。除了生活用电的增长,真正拉动这一万亿度电的“电老虎”,主要是两个正在崛起的新领域:
其一,以“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
每生产一块光伏板、一块锂电池、一辆新能源车都要消耗大量电能,而这些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工厂里24小时运转的流水线所消耗的电力,支撑了全球的能源转型。
其二,为AI和数字经济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这些“AI工厂”看似只是安静的机房,实则24小时都在吞噬电力。
要撑起“单月万亿度电”这个史无前例的数字,靠的不是蛮力,而是三招独门绝技组成的“组合拳”,全世界都难以复制:
第一招:中国的特高压智能电网
中国最大的挑战是资源分布不均——超80%的能源资源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而用电大户却集中在东部和南部。
总不能让上海的工厂搬到新疆去,因此必须实现“西电东送”。但普通电线长距离输电损耗巨大,送到东部可能所剩无几。
中国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特高压——可理解为“电力版高铁网络”,它能以极低损耗、极高效率,将几千公里外新疆的风、青海的光、四川的水,瞬间输送到东部沿海的摩天大楼和工厂。
这项技术目前全球独一份,欧美毫无头绪;而我们已建成超5万公里的“电力高铁网”,占全球总量的90%。
第二招: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
欧美曾用环保“卡我们脖子”,却没想到我们不仅做到了,还做得更彻底。今年,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
这意味着什么?与欧洲部分国家“弃煤导致电网崩溃”不同,我们的策略更聪明。搞的是“多元融合”:不抛弃煤电,而是让其从“主力输出”转型为“超级辅助”;新能源则从“替补队员”正式成为“主力”。
新能源主力+煤电“压舱石”的组合,既享受了清洁能源的好处,又保证了电网的绝对稳定。这种东方式智慧,搞“一刀切”的西方国家很难理解。
第三招:电力市场化改革
这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钱包。过去几年,全球能源价格暴涨,欧洲电价翻了数倍,老百姓冬天连暖气都不敢开;而中国居民电费基本未动。
原因在于我们推行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在全球通胀背景下,中国居民和工业平均电价仅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3左右。
特高压+新能源+市场化这三招组合,为中国构建了一个强大、稳定、绿色且便宜的电力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真正威力,在于它能转化为中国在下一场全球竞赛中的终极王牌。这场竞赛,就是人工智能主导的数字经济时代。
高盛报告指出,AI正在“吞噬地球电力”;马斯克预测,明后年AI竞赛的瓶颈既不是芯片也不是人才,而是电力——训练一次大模型耗电2.4亿度,一次AI搜索耗电量是传统搜索的10倍。
未来,数据中心、AI工厂、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都是“嗷嗷待哺”的电老虎。电力已不再是传统能源,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
在这场“新石油战争”中,中国几乎从一开始就手握王牌:当美国还在为几个数据中心的电从哪来扯皮时,我们已在规划雅鲁藏布江下游——相当于3个三峡的超级水电站。
当欧洲家庭还在为高昂电费发愁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凭借低电价带来的成本优势一路狂飙。这种由电力帝国带来的“确定性”,正在成为中国在AI时代最核心、最不对称的竞争优势。
“单月用电一万亿度”这个数字,背后是从延安窑洞里的微光到今天14亿人的电力自由,一部长达百年的工业史诗;是一代代工程师用智慧和汗水铺设的全球独一无二的能源大动脉。
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用自己的方式,成功走出的一条兼顾发展与绿色的现代化之路。
我们今天这份让世界羡慕的“无感”,正通过“一带一路”上的光伏电站、特高压线路,转化为全球南方近50亿人能够“有感”的希望。由中国人开启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