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持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将面对这三个残酷现实
前几年咱身边总有这样的人:手里有个几十万,不存银行不搞投资,先凑钱再买一套房,嘴里还念叨“房子是硬通货,多囤两套准没错”。那时候也确实能看到,有些人家靠两套房子收租,日子过得挺滋润,甚至有人把“多套房”当成给孩子的“铁饭碗”。
可这两年风向明显变了——我邻居张哥,去年想把郊区那套闲置房卖了换个新车,结果挂在中介半年,从120万降到105万,才有个买家磨磨唧唧谈价格;还有我远房表姐,手里有三套老破小,现在每套月租才1500,还总遇到租客拖欠,光物业费和暖气费每年就得掏小一万。以前“多房=多赚钱”的逻辑,好像越来越不管用了。
尤其是今明两年,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持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可能要面对三个挺“残酷”的现实——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都有官方数据和政策撑着。
一、二手房“卖不动”成常态:挂牌量飙涨,成交周期能拖到1年
第一个残酷现实是:手里的多余房产,想卖的时候可能“没人接盘”,就算能卖,也得熬很久、降很多价。
你别觉得是个别情况,看看国家统计局的硬数据就知道:2024年12月,全国百城二手房挂牌量已经突破了180万套,同比去年涨了23%,像杭州、成都这些新一线城市,挂牌量都快20万套了。以前是“卖家挑买家”,现在反过来了,买家能在一堆房源里慢慢挑,根本不急着下单。
更头疼的是成交周期——以前一套二手房,运气好的话1-2个月就能卖出去,现在呢?根据贝壳研究院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重点城市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已经超过180天,也就是半年;要是郊区、老破小或者没学区的房子,周期能拖到1年以上。我同事小李去年想卖老家市区的一套房,从3月挂到11月,降了18万才成交,他说“早知道这么难卖,当初就不跟风买了”。
为啥会这样?一方面是刚需买房的人少了,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了12.9%,年轻人更愿意租房;另一方面是“二手房比新房多”,很多城市新房还在打折促销,谁还愿意买二手的?所以今明两年,多房家庭想变现,大概率得做好“降价+等时间”的准备。
二、持有成本“悄悄涨”:房贷、物业费、试点税,一年多掏好几万
以前大家觉得“房子买了就稳赚”,却忘了“持有房子也是要花钱的”——今明两年,这笔“持房成本”会越来越明显,不少多房家庭已经开始觉得“扛不住”了。
先说说房贷压力。虽然2024年LPR降了几次,但很多多房家庭买的是“二套房”,当初贷款利率本来就高(不少人是5.8%以上),而且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没那么快。根据央行2024年四季度报告,全国二套房平均存量房贷利率还在5.2%左右,一套100万的房子,每年利息就得5.2万,要是两套,光利息就十万出头。
再说说日常开销。现在物业费涨得越来越频繁,2024年全国住宅小区平均物业费已经涨到2.8元/平米/月,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一年物业费就得3360元;要是房子是空置的,还得交“空置物业费”(很多地方规定空置也要交70%-90%),另外还有维修基金、暖气费,杂七杂八加起来,一套房子一年至少得花5000块。
更关键的是“房产税试点”的信号——2024年12月,住建部明确说“将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目前上海、重庆的试点已经运行多年,比如上海规定“家庭人均60平米免税,超出部分按评估价的0.4%-0.6%收税”。要是一个家庭有三套100平米的房子,按上海标准,每年得交1-2万房产税。今明两年要是试点扩大,多房家庭的成本还得再涨一块。
三、房价“分化”越来越狠:非核心地段的房子,可能“跌回5年前”
很多多房家庭觉得“就算卖不动,房子也不会跌太多”,可今明两年的第三个残酷现实是:房价不是“一起涨一起跌”,而是“核心地段稳,非核心地段跌”,手里要是握的是“非核心房”,可能会眼睁睁看着它“贬值”。
国家统计局2024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能说明问题:2024年12月,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比如北京海淀、上海浦东)的二手房价格,同比只跌了0.5%,基本算稳住了;但三四线城市非核心地段(比如县城郊区、地级市老城区)的二手房,同比跌了6.8%,有些地方甚至“跌回5年前”——我老家县城的朋友说,2019年他买的郊区房花了65万,现在挂牌48万都没人要,相当于5年亏了17万。
为啥会这样?因为现在人口都往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区流,202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到了66.15%,但主要是“核心城市吸纳人口”,三四线城市人口还在外流。没人住的地方,房子自然不值钱;而核心区有学校、医院、地铁这些配套,需求还在,房价才稳得住。
所以今明两年,多房家庭得好好看看自己的房子:要是在一线核心区,可能还能稳住;要是在三四线郊区、没配套的老破小,别再抱“会涨价”的幻想了,能及时变现就别拖着。
说到底,今明两年对多房家庭来说,不是“躺着赚钱”的时代了,而是“算清成本、理性取舍”的时代。要是手里的房子既难卖、成本又高,还在非核心地段,不如早点评估清楚,该出手时出手,别等到“想卖卖不掉,持有又亏钱”才着急。毕竟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早就不是“多囤就赢”了,手里有“优质资产”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