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早已布下“先手棋”,这盘大棋局中的妙手,正悄然改写着国际大豆贸易的格局。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这出精彩的市场博弈:
原本,美国大豆是中国这个“超级买家”的宠儿,年复一年的采购量占据其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然而,风云突变,曾经的“头号客户”如今却对其“视而不见”,这让美国豆农的脸上写满了委屈与不解。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非阿根廷抢走了多少生意,而是美国自身的关税政策,将中国买家拒之门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根廷的豆农们正喜笑颜开,忙得热火朝天。仅仅一个多星期前,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取消谷物出口关税,这一举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拉潘帕省的种植户鲁曼兴奋地表示,虽然这项政策并非永久,但至少能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阿根廷取消出口关税的消息一出,中国买家迅速响应,大手笔下单至少20艘船的大豆,总计约130万吨,相当于给阿根廷送上了一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支票”。路透社将此举形容为阿根廷在“菜市场抢生意”,原本美国豆农还守着摊位招揽顾客,转眼间就被隔壁的阿根廷截走了大单。
时间回溯到今年前8个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进口7331万吨大豆,预计全年进口量约为1亿吨,这意味着还剩余约2600万吨的采购额度。正值美国大豆的收获季节,往年此时中国订单早已纷至沓来,而今年却迟迟不见动静。
眼看着自家大豆堆积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长文,抱怨不已,像一个“怨种老父亲”。但美国豆农并没有像某些政客那样,将责任归咎于阿根廷的“抢生意”。拉格兰直言,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自身的高关税政策,白白将原本属于美国豆农的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拉格兰进一步分析,2022年中国购买了美国超过50%的出口大豆,其他国家加起来都无法与之匹敌。然而现在,中国采购指标仅剩2600万吨,美国大豆却还在地里等待收割,销路堪忧。他焦急地呼吁谈判桌上的官员们尽快与中国达成大豆协议,否则整个美国大豆产业链都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补救措施”却让豆农们更加失望。10月1日,特朗普表示将从关税收入中补贴豆农,但并未明确补贴金额和分配方式,这让豆农们感到惴惴不安。更重要的是,豆农们需要的不是补贴,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数据显示,2015-2024年,中国购买了美国一半以上的大豆,其他国家加起来都难以望其项背。失去这个“超级市场”,再多的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
与美国豆农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根廷的大豆产业正蓄势待发。尽管前几年的旱情导致大豆产量下降,但2024年已开始复苏。阿根廷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国谷物收成储量丰富,大豆出口潜力高达2000万吨。只要抓住中国这个“大客户”,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而对中国而言,巴西大豆是“老朋友”,阿根廷大豆是“新朋友”,拥有两大稳定供应渠道,美国大豆的影响力自然日渐式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早已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精心布局,与巴西签署长期协议,为阿根廷开辟绿色通道,与多个产地展开合作……这些举措如同围棋中的“眼”,让中国在谈判桌上始终掌握主动权。
正如老话所说:“市场不等人,机会不常在。”美国豆农等不起,中国消费者也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当餐桌上的选择更加丰富,供应链的备份更加充足,谈判桌上的底气自然更足。这不仅仅是农产品买卖的问题,更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智慧——朋友越多路越宽,渠道越多保障越稳。
阿根廷豆农的笑颜与美国豆农的愁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归根结底,市场只认实力和诚意。谁能为客户提供实惠,客户就选择谁;谁设置障碍阻碍通行,客户自然绕道而行。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