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最近掀起了一场关于美股估值的激烈辩论。标普500指数逼近历史高位,市盈率已接近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但奇怪的是,市场并未出现恐慌情绪。作为一名量化投资研究者,我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机构资金正在重塑整个市场的估值逻辑。
美国银行股票策略师Savita Subramanian最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当前的高市盈率可能代表市场的新基准,而非短期偏离。这一观点基于两个核心支撑:
CFRA Research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当前预期市盈率较20年均值高40%,但若以近5年(科技股主导期)为参考,溢价仅为个位数。这表明市场可能已适应科技驱动的高估值模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提及市场"估值偏高",令人联想到1996年前主席格林斯潘对"非理性繁荣"的警告。但iCapital策略师Sonali Basak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年投资者过早看空,反而错过纳斯达克指数后续5倍涨幅。
作为一名量化投资者,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熊市,牛市中的调整往往来得更激烈。这很容易导致大多数人产生恐惧心理,本质上这是因为人天生厌恶损失。
这种现象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是同等收益快乐感的2-2.5倍。这就是为什么一看到调整就容易匆忙出局的原因。
牛市中的暴跌可以分为两类:
很多人认为股票市场波动的一大原因就是每天的消息影响。但实际上往往出现的尴尬一幕是新闻刚出来,行情已经结束。究其根本是因为A股市场和海外市场有很大区别。
国外股票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做交易判断;而我们的A股市场是打提前量,"买传闻,卖新闻"。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也会踩错节奏——一则新闻有时是行情见顶的标志,有时却又不是。
关键在于真实的解读权都是由机构大资金掌控的。只有机构大资金的持续介入才能改变股价的趋势。只要我们搞清楚机构大资金的交易行为,那么无论是新闻或是其他什么消息,都可以轻松应对!
让我们来看两组典型的市场现象:
左侧的股票连续下跌后出现了快速反弹,而且反弹的时间还不短。结果等你觉得行情有点起来了,一进场就开始连续调整。右侧的股票也很典型——两根中阳之后连续三天大幅调整,而且都是连续跳空下跌。
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机构大资金不同的选择决定的。虽然我们知道机构大资金的行为和普通投资者的行为完全不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捕捉。
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和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左侧的股票连续反弹但没有机构库存数据出现,说明机构资金参与意愿不高;右侧的股票虽然跌得很凶但机构库存数据非常活跃,所以之后很快结束调整继续向上。
这种量化分析方法让我在过去十年中避开了无数陷阱。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还原市场真相——不是表面的涨跌数字,而是背后真实的资金流动轨迹。
美股高估值的争论仍在继续,"新常态"是否成立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个由大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市场中,谁能更准确地把握机构资金的动向,谁就能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确定性更高的机会。
正如华尔街那句老话:"不要与美联储作对",在今天的市场中或许应该说:"不要与大数据的真相作对"。量化分析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看清当下最真实的状况。
声明: 本文所提及的市场观点和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整理分析, 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股市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投资标的或操作策略, 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建议的行为均属诈骗, 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如有任何数据或信息涉及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