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之下,人民币国际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不少国家在选择交易时,都开始尝试各种方式绕开美元去支付,再加上我国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全面启动,给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而在这样的国际货币新秩序大变革的背景之下,黄金成为了这场游戏的重中之重,不少东盟国家开始将黄金交给中国托管,那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可不是简单的“存金子”,背后藏着全球金融格局的大变动——一边是黄金定价权的争夺,一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要弄明白这俩事儿的关系,得先看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走到了哪一步,又面临着哪些坎儿。
过去几年,中美竞争早不只是贸易、科技上的事儿了,金融领域的角力也越来越明显。
美联储之前搞激进加息,把联邦基金利率直接提到了5.5%,说白了就是想把全球的美元都往美国吸,巩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里的老大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还借着俄乌冲突的由头,威胁要对中国金融体系搞次级制裁,这无疑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添了不少不确定性。
但即便这样,人民币国际化也没停下脚步,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里有组数据:2024年1-8月,用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金额,占全球跨境贸易金额的26.5%。
这数据很实在,能看出来越来越多国家在贸易里愿意用人民币了。
再看全球支付体系,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2024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是4.69%,从2023年11月开始,已经连续10个月稳住了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的位置。
这说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网络里,稳定性越来越强了。
还有基础设施这块,截至2025年9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覆盖了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给上千家银行提供服务,这系统就像架了座桥,让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起来更顺畅,也为后续国际化打了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有不少绕不开的难题,这些问题一直制约着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一个就是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够,现在咱们普通人想投美股,会有额度限制;外资想进中国的债券、股票市场,也面临类似约束。
虽然有陆港通让外资能借道香港进来,但外国投资机构还是得面对额度管控和专款专用的双重限制。
比如外资要是连续好几天大额流入,交易所就会不让它继续买;而且外资在国内市场赚了钱,还不能存在内地银行,必须原路打回香港账户,这种限制多少会让外资觉得持有人民币资产不方便,积极性自然就打折扣了。
第二个难题是国内缺乏高流动性的安全资产,为啥很多国家愿意持有美元?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国债——流动性好、安全系数高,还能稳定增值,不光个人投资者爱买,各国央行也把它当重要的外汇储备。
反观咱们,中国国债余额大概2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万亿美元),10年期国债每天的成交量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市场规模小,外资想多买都不行,一旦集中买入,国债价格立马就被推高了,投资效率根本上不去。
第三个问题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太少,2024年咱们进口了5.6亿吨原油,只用人民币结算了4%,剩下96%还得用美元,另一大进口品类芯片更明显,像台积电、阿斯麦这些行业巨头,订单只认美元。
这些问题加在一起,直接导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里的份额只有2.3%,跟美元的58%差远了。
更关键的是,很多国家拿到人民币资产后,会赶紧换成美元,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留不住”也“用不起来”,这一直是个大麻烦。
不过转机也来了,2024年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启动,数字人民币加黄金的组合,给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路子,说不定能让人民币国际化再上一个台阶。
要搞懂这组合的作用,得先弄明白东南亚国家为啥愿意把黄金放中国托管。
从经济联系来看,中国和东盟的生意往来太密切了,东盟已经连续三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6.99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9%,其中越南对华出口占它总出口的17%,马来西亚是14%,泰国12%。
频繁的贸易让东盟国家手里攒了不少人民币,但资本账户没完全开放,这些人民币的用处就很有限——要么存中国银行吃利息,要么买中国商品花出去,再没别的靠谱的投资、流通渠道。
这时候黄金就成了关键的“衔接器”,黄金是实物资产,价值稳定还能实时报价,东盟国家能用手里的人民币买黄金,还不用把黄金运回国。
反正跟中国贸易多,要是需要钱做生意,直接把托管在中国的黄金质押了,就能快速换回人民币,形成“贸易-人民币-黄金-人民币”的闭环。
这模式不光让人民币不用换成美元也能流通,还能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在贸易、金融上更紧密地连在一起。
数字人民币的加入,更是让这过程快了不少,以前泰国出口商给中国卖榴莲收款,得走SWIFT系统,最快半天才能到账,中间行还得扣手续费。
现在用数字人民币,买家直接从自己的数字钱包转钱到卖家钱包,10秒就能确认,没手续费还全年无休,效率和成本优势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除了经济需求,地缘政治也让东南亚国家想找新的黄金托管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冻结了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英法也冻结了俄罗斯存在那儿的黄金。
这事儿让全球央行都开始担心,把资产放西方托管到底安全不安全,东南亚国家也不例外。
再看东南亚国家自身的情况,他们的黄金大多是小金矿、小作坊提炼的,成色、重量、品牌都没统一标准,国内也没有成熟的黄金交易市场。
以前这些黄金都得送到瑞士重新冶炼,再存到伦敦金库,之所以存伦敦,主要是看中那儿的流动性——当天卖黄金,第二天就能换成美元,资金周转方便。
但现在不一样了,欧美可能随时拿政治当理由冻结资产,存伦敦的黄金搞不好就“有去无回”,东南亚国家急着找个安全可靠的备选方案。
放眼全球,中国成了合适的选择,一方面,中国有能跟美国抗衡的综合实力,能保障资产安全。
另一方面,中国有庞大的黄金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现货黄金交易所,2024年黄金成交量达6.8万吨,所有交易都用人民币计价,支持实物交割,当天卖当天就能到账,还能提供黄金租赁、融资这些配套服务。
更重要的是,中国提供黄金托管服务时,只负责保管、清算和融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种“去政治化”让东南亚国家更放心。
正因为这些优势,已经有东南亚国家开始尝试了,2024年老挝把3吨黄金运到上海黄金交易所;2025年马来西亚和泰国也计划把部分黄金直接存到中国,人民币借着黄金托管,在国际化上打开了新局面。
从市场影响来看,中国和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在东八区,交易时间差不多,上海金的报价慢慢成了当地黄金市场的重要参考,专业投资机构还能通过上海金和伦敦金的价差套利,进一步提高上海金价的有效性。
现在不少东南亚当地银行,已经开始用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代替美元金价,给珠宝商报价,人民币和黄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其实黄金托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它给绕开美元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办法。
在跟东南亚推进合作的同时,中国已经和沙特、阿联酋达成了人民币结算能源合同的协议——现在从阿联酋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已经全部能用人民币结算;沙特出口的石油,40%也支持人民币支付。
这模式完全能复制到东南亚:以前东南亚国家买石油,得先把本币换成美元,再走SWIFT系统结算;现在只要把存在中国的黄金质押了,就能拿到人民币,然后用数字人民币钱包直接给阿联酋这些能源出口国付款,全程都不用碰美元。
据相关机构统计,如果未来30%的东南亚原油贸易用“人民币+黄金”模式,每年能减少1200亿美元的需求,美元霸权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减弱。
再加上现在美国国债问题引发的“去美元化”浪潮,这一体系还为各国增持黄金提供了新方案——以前各国想多存黄金,得先卖美债、换美元,再用美元买黄金,这过程很容易受美国政策限制。
现在把黄金存到上海金库,用黄金质押换人民币,再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买黄金ETF或金条,既能增加黄金储备,又能绕开美元体系,减少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
要是未来东盟、沙特、拉美这些地区,有30%的黄金选择在中国托管,每年能减少500亿美元的美债需求,进一步削弱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这里得说清楚,“人民币+黄金”体系不是要让黄金取代美元,而是通过两者结合,让人民币具备支付、避险、储备这些货币核心功能,慢慢打破“非美元不可”的老格局,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其实这一体系的推进,会悄悄改变咱们的消费、出行和投资方式,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
先说说消费成本,人民币直接用于对外结算,能减少换汇环节,每次换汇,商家通常得承担1.5%-3%的成本,比如一罐300元的澳洲奶粉,光汇率差价和手续费就可能多花12元,随着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这种没必要的支出会明显减少。
再看出境出行,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让支付更方便了。
以后出国,只要准备好数字人民币钱包和黄金代币,大部分支付场景都能应对——旅游景区基本都支持人民币直接支付,要是碰到只收泰铢、越南盾的本地商家,系统会自动把黄金代币换成对应货币,一秒到账。
不用提前换大量外币,也不用担心里外携带现金的风险。
在投资选择上,现在也有了更多样的产品,不少银行推出了人民币和黄金双币并存的理财产品,咱们可以把人民币资金和黄金资产一起存银行:存款部分能拿定期利息,黄金部分银行会租给珠宝厂、交易所这些机构,咱们能拿到租金收益。
产品到期后,人民币本金和利息会全额返还,黄金的克数也不变。在当前全球降息的背景下,这类产品算是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选择,能帮咱们多赚点收益。
最后得说,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就不局限于关税和贸易了,已经延伸到汇率、结算、资产、规则等全链条。
面对这样的对手,中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坚实后盾,而黄金和数字人民币就像“突击队”,从金融体系的关键环节切入,慢慢打破美元霸权的固有格局。
随着“人民币+黄金”模式的推进,不管是国家层面的金融安全,还是咱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会迎来更深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