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和下西洋为何不带少女,却带一船的老妪?郑和真正拥有大智慧
创始人
2025-06-08 02:32:17
0

众所周知,西方历史上有四位极其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库克、麦哲伦,他们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航海家们前赴后继地探索,终将世界版图补全,将地球第一次完完整整呈现在众人眼前。

然而早在近百年前的东方,中国人郑和早已带领着规模重大的团队,七下西洋,成为航行到赤道以南的世界第一人。

无论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资金还是人员规模,郑和团队都毫不逊色甚至优于百年后的西方航海家。

然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庞大的船队里及其重要的组成成员却是一群老妪,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出身贫寒,逆风翻盘得赐名

郑和原名马和,在家排行老三,兄弟姐妹六人,原本在云南过着平凡的日子,一年四季,粗茶淡饭,乐得自在。

后来,洪武十四年到十五年,云南之战打响,战火丛生,故园破灭,家人四处流离,马和也被明军掳去,十岁出头的年纪,生生受了宫刑。

洪武十七年,班师回到南京,马和也由此入宫服役,他一生传奇的篇章也就此开始书写。

《明书》有记,“郑和,洪武中入宫,丰躯伟貌,博辩机敏”。

刚入宫的马和在这个地方短暂地待了一年,随后就被调入燕王府中服役,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个在现在人看来还是个小孩子的马和在当时有着怎样亮眼的表现,可以了解的是,靖难之变这一仗,马和大出风头,为他今后的飞黄腾达打开了大门。

自朱元璋逝世,其孙朱允炆即位后,大规模的削藩从未停止,燕王朱棣赫然成为首当其冲的讨伐对象,眼见局势紧张,朱棣一边装病装疯,一边暗自准备,终于喊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战。

马和一路追随,终于在郑村坝之战出人头地,虽非将领,却立下赫赫战功。

史料记载,他在这一场之役立中有功勋,虽无明确说明功绩立于何处,后世学者也多有猜测,但正是因为这不可忽视的功勋,马和被时燕王朱棣赐名“郑”。

流离失所的小孩马和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印有“郑和”字样的书页,油墨还隐氤氲而出些许香气。

靖难之役一战让燕王朱棣意识到郑和是个可用之人,战争结束之后,朱棣有意提拔郑和,着令郑和以太监的身份祭祀他的乳母冯氏,看重之意不言而喻。

随后,郑和又被提拔为内官监,也称“三保太监”(又“三宝太监”),帝恩深重,所幸郑和不负所望,常常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军事才能。

《明外史·郑和传》有记,“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

多年的随军经验让郑和对军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官职大小,他也不曾放下对知识的探索学习,经常阅览书籍,与人讨论,朱棣把他的才能看在眼里,只待用兵一时。

永乐初年,朱棣开始思虑下西洋相关事宜,他找来术士袁忠彻,让他举荐合适人选,问道:“以三保领兵如何”,袁忠彻当下回答“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朱棣满意地笑了。

正中心意,为人聪敏又忠诚的郑和,成为下西洋最合适的人选。

扬国威,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于后世看来,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带动了经济,拓展了外交,其功绩千秋万载。

当时的明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农业经济恢复,手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制船业,在明初江南地区就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后来制船的官厂更是遍布于各大沿海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得当,经济实力完全支持朝廷远航发展。

太祖朱元璋编制的《大明混一图》、罗盘的使用和发展、专业海员的培养、造船技术的发展等等,一切都显现出了大明向外走看世界的雄心壮志。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当时攻进皇宫后,一把大火烧下去,随着旧帝统治痕迹一起消失的还有旧帝朱允炆,有人说他逃亡海外,于是郑和被派去下西洋,寻找他的踪迹。

而更被大家所认同的观点是“宣扬国威”,沟通诸国。此时的大明国力昌盛,比起王朝初定时的畏手畏脚,大气自信,成祖朱棣一展宏图,奉天命,主天下,要扬国威,令万民来朝。

而郑和这边也有一个说法,称他打小本是回民,信仰伊斯兰教,虽后来信仰佛教,但始终对伊斯兰教持有敬意,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常常挂在他心里,也成为了他下西洋的主观理由。

永乐三年,正值壮年的郑和意气风发地站在宝船船头,身后乌压压展开百余艘用途各异的船只,战马、粮食、各种宝贝物件将船向海面压了又压,老妪和船员各司其职,步履不停,万事俱备,只待启航。

此后二十八年,郑和把生命奉献在航海上,前后共计远航七次,在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

一船老妪为哪般

值得称奇的是,这艘船上的奴婢,不是年轻机灵的丫鬟婢女,而是壮实的老妪。仔细一想,不得不佩服郑和的远见,从多个方面来看,老妪都显然更适合远航。

船上多的是船员货工,这种卖力气的伙计大多数都是男人,他们力气大但心不细,划得动桨但拿不好绣花针,照顾得好大船却照顾不好自己的衣食住行。

而老妪和年轻婢女不一样,她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更为纯熟的技艺,无论是日常的缝补衣服被褥还是更精细一点的上药、清点工作,她们更加细致并且稳重。

并且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和各国交流,将明王朝的东西传出去,别的国家的东西带回来,老妪所掌握的绣花缝补的技艺,实际上就是明朝的手工业技艺,可以用来交流甚至交换。

同时,老妪姿容自然比不上年轻女子,漫长的航海生活里,如果将年轻女子放在男人多的船队里,结果不必多想,选择老妪就更为踏实安心了。

此外,老妪中有懂医者,有会帮人诊病治病的,甚至还有接生婆,在古代大背景下,明朝的医术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老妪所掌握的接生技术对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它帮助了郑和更快与各国交流、交好。

就是这样,凭借着良好的人员安排和大明王朝雄厚的财力支撑,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至四大洋中的太平洋、印度洋,抵达过东南亚、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包括爪哇、苏门答腊等在内的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行万里,前路艰难险阻不断,他误打误撞卷入过别国内战、剿灭过贼匪和海盗、生擒过别国一国之主,也带回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记录,带去了文化与技术,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以及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1433年,即宣德八年,郑和在第七次远航的回程中溘然长逝。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壮举,对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我们在今日也当继承这一份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铭记郑和。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
2025-09-15 13:03:51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
2025-09-15 13:03:34
原创 ...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
2025-09-15 13:03:32
原创 ...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
2025-09-15 13:03:20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
2025-09-15 13:03:14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
2025-09-15 13:02:59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
2025-09-15 13:02:58

热门资讯

田径世锦赛:杜普兰蒂斯再破世界... 新华社东京9月15日电(记者吴俊宽、岳晨星)东京田径世锦赛15日进入第三个比赛日,共产生5枚金牌。瑞...
原创 抗... 日本侵略东北后,东北各界迅速掀起了强烈的抗日浪潮,无数热血的东北儿女誓言驱逐侵略者。随之而来的是一支...
原创 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某些人物的故事如同沉寂于河底的珍珠,静默地等待着有心人的探索与发掘。王庆莲、戴以...
原创 王... 王桂荃: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广元这个地方很是奇葩,地处西蜀咽喉,秦巴锁钥,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贯穿...
原创 李... 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让总管北洋水师的李鸿章深感痛苦,眼中含泪。大清国的力量远不及日本,后者...
原创 楚... 当然可以,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内容语义保持一致,字数变化不大,并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原创 楚... 公元前202年深冬,西楚霸王项羽面临着最后的绝望。寒冷的冬风吹过,他的背后是成群结队的武将,然而眼前...
原创 李...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李世民无疑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位。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较为极端的分歧。...
原创 杨... 历史上,隋朝的灭亡常被归咎于杨广,尤其是在他继位之后,作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杨广的治理决策被认为是导...
原创 朱... 好的,我会帮你保持文章的整体字数,改写每段内容,同时加上一些细节描写,保持原意不变。 --- 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