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
创始人
2025-06-07 11:34:12
0

公元1057年,时逢加冠之年的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人说人有四大喜事,谓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这一年,苏轼就“好事成双”,占尽后两条,一是他与王弗新婚,两人情意绵绵、深情款款;二是参加科举,一举高中。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不过在科举高中的背后,还有一件比较出名的事件,就是流传较广的苏轼被“降级”一事。大致是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苏轼的文章妙笔生花。

但由于试卷看不到名字,他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将此卷定为第二。却不想此作的真正主人却是苏轼。

如此一来,这广为流传的说法,似乎让大众都为苏轼的作品没能位居榜首而惋惜感慨,与此同时也让大家对苏轼生出由衷地赞叹。

照这种说法,苏轼成为了“榜眼”,在大众眼里,若是没有这场“乌龙”,那他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状元”。也就是说,是欧阳修为“避嫌”,让苏轼错失了状元。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由来已久。因为要从这一制度中选拔出人才来充当官吏,所以它的层级体系严密。

首先,它在发展成熟后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一般在县或府里参加,考取者便被称为“生员”,之后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之后是会试,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而第一名则被称为“会元”;最后则是殿试,殿试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取得功名者,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当时苏轼参与的那场由欧阳修主持的考试,显然属于会试的范畴。也就是说,哪怕当时苏轼确为第一名,那也是“会元”,而不是所谓的“错失了状元”。所以当时与苏轼“擦肩而过”的,其实是“会元”的称号。

只有在殿试过程里被皇帝钦点的第一名,才能是所谓的“状元”。而关于“状元”、“榜眼”、“探花”,其实也有很多讲究。

“榜”,就是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之所以有“金榜题名”一说,就是因为科举考试最后张贴出来的“榜”是金黄色,所以就称它为“黄榜”或“金榜”。

而“元”自然就是第一名的意思了。所以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则是“状元”。若是谁能同时拿下这三个殊荣,就是“连中三元”,这也会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探花”,也就是在殿试考试中位列第三的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在当时并作为殿试第三名来讲。按当时的传统,进士及第后要有一场“探花宴”,选择进士中两位最为俊美者采花赋诗,并迎接状元。

而到了北宋,殿试制度正式确立。这个时候,能够进入殿试的进士们在经过礼部的考核后,还需要得到皇帝的亲自排名。而“探花”这个词,直至北宋末年才正式被作为科举考试第三名而存在。

那么“榜眼”也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了。这个词在宋代以前并未出现,到了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才开始沿用。一开始,榜眼指的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后来出现探花后,才最终被区别开。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苏轼当时与“会元”“擦肩而过”,那么这届科举过了殿试阶段后,状元、榜眼以及探花分别是何许人也呢?苏轼最终又排名如何?

后续发展

其实这届科举考试可谓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据记载,这次苏轼虽然赫然在榜,但他并没有能够“位列三甲”。苏轼最终位列“乙科”,而当时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分别是章衡、窦卞和罗恺。

也许最终的结果会让众人大跌眼镜——一代文豪苏轼,在当年的科举考试里不仅没有成为状元,还没有位列三甲,只是得到了乙科。这样的结果的确是有些不尽人意。

不过大家也都已经知道,欧阳修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就已经对他赞不绝口。苏轼这篇文章深得他意,他一度以为这是出于自己的亲传弟子曾巩之手。所以在得知这篇文章乃是苏轼所作后,他就对这位青年才俊十分上心。

这是莫大的殊荣。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文坛的权威很高,在朝廷中更是几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哪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是能得到欧阳修的提携,那甚至比“高中状元”还有用。

再加上欧阳修本就对自己有意拉低了苏轼的排名而后悔不已,所以他更是要竭尽心力来“补偿”苏轼。而在当时也流行科举考试之后拜师收徒的风气,于是欧阳修干脆直接把苏轼“收入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欧阳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苏轼他本该是会试第一的事实,而是直接开始问起苏轼文章中让他好奇地关于“皋陶”的典故来。当得知这是苏轼依照前人的推断而进行的自行效仿后,欧阳修更是赞叹于苏轼过人的才气。

在那之后,欧阳修也没少在仕途上举荐苏轼。他给梅尧臣写信夸奖苏轼的文章,这也使得苏轼一时间声名大振。不仅如此,欧阳修还时常把对苏轼文章的绝口称赞挂在嘴上,苏轼的名声更高,这也为他后来独步文坛作了铺垫。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和苏轼二人交情日笃。师生间在学术和政治方面都互相探讨交流,情谊深厚。哪怕后来因为贬谪之事,二人见面的机会不多,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交情。欧阳和苏家在后来甚至还接亲,更是让这关系更上一层楼。这也传为文坛佳话。

总结

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一直以来大众似乎都是这么理解的,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当时苏轼错失的不是“状元”,而是“会元”。

与其说欧阳修致使苏轼错失机会,不如说欧阳修为提携苏轼做出了诸多努力。所以苏轼的成功,与欧阳修的赏识也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科举制度 状元 榜眼 探花

相关内容

原创 ...
(一) 在网络上,有许多普通网友对夏朝的存在与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
2025-09-15 13:03:51
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
公元221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在军营遇刺身亡。这起看似简单的部将叛...
2025-09-15 13:03:34
原创 ...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从集体宿舍的简朴共享到私人别墅的奢华独立,这一...
2025-09-15 13:03:32
原创 ...
载沣,这位身处大清帝国末期的摄政王,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关...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1949年3月,渡江战役迫在眉睫之际,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党中央...
2025-09-15 13:03:30
原创 ...
雪岩的名号,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声名显赫,风光无极。 他凭借商业头脑...
2025-09-15 13:03:20
原创 ...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
2025-09-15 13:03:14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该...
2025-09-15 13:02:59
山西稷山考古新发现:东周时...
6月1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山西稷山郭家枣园遗址(200...
2025-09-15 13:02:58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关于藤甲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唐代时期。 《旧唐书·南蛮传》记载:“(林邑国)王的侍卫兵力约五千人,善...
原创 二... 英雄卓娅:钢铁般意志的抗争与牺牲 1942年1月的寒冬,整个苏联大地都弥漫着战争的阴霾。炮火连天,...
原创 改... 改革开放46年来,是我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变革最深刻的46年,同时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原创 六... 前言 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位人物,他凭借卓越的智慧与巧妙的谋划,成为了刘邦成功的关键人物。...
雪域逐梦:将青春镌刻在祖国边疆 人物简介 唐萍,女,籍贯重庆大足,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中医体质学...
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 编辑 | 趙英雄 作者 | 九原子敬 《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 原文 蛮夷大长老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
原创 明... 明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将皇权专制推向了极致。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皇帝为确保能够全...
原创 明... 要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最具传奇色彩,非明朝莫属。几乎每一任皇帝都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独特经历。从平民出身的...
原创 明... 明朝的两京制度:两个朝廷的运作是否混乱? 在中国古代,多个京城并存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汉唐时期,就有...
原创 春... 每个王朝或国家,最容易铭记于世的历史阶段,往往集中在三个关键时期:初创艰难时期、辉煌鼎盛时期,以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