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末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但鲜为人知的是,福州人廖鸿荃是其老师。那么,两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交集和故事呢?
廖鸿荃,初名金城,字应礼、斯和,号钰夫,祖先从长乐迁入省城,家住侯官县(今福州)北大街。
在福州廖氏家族第五世兄弟中,廖鸿荃年龄较小,聪明能干,由于身体弱,他9岁才去上学,但因为他很聪明,记忆力也很惊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连老师也连连夸赞,并且跟很多人说廖鸿荃天资聪颖,肯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将来必成大器。
廖鸿荃“起家寒畯,空所依傍”。无显赫背景,全靠努力读书,日后才有可能踏入仕途。廖少年时考入福州最有名的鳌峰书院,与他同学的有林则徐等,据说,廖是书院三大才子之一。嘉庆九年(1804),他与其兄廖鸿苞一起中举人,时年20岁。嘉庆十四年(1809),他与其另一兄长廖鸿藻一起考中进士。廖鸿荃殿试得一甲二名(榜眼),即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年间,廖氏弟兄五人,三人中进士,且都是翰林,二人中举人,所谓“五子登科”,也算是福州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廖鸿荃书法
廖鸿荃是老福州城内清代官职最高者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太常寺卿、协办大学士。
他从小身体不好,但成为了家族中寿命最长的,享年88岁,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同治四年(1865)正月,其一生,经历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
力荐国藩
廖鸿荃一生共总裁会试一次,典乡试三次,分校京兆试三次,以及朝考阅卷、殿试读卷和督学贵州、江苏、浙江、陕西等省,门生遍布天下,其中,曾国藩就是他举荐的。
曾国藩考中举人之后,分别于1835年和1836年参加了两次会试,其中1836年遇上皇太后六十大寿,故增加了一次会试,俗称恩科。但不幸的是,曾国藩均名落孙山。1836年,曾国藩回湖南,因为缺少盘缠,他从老乡、江苏睢宁知县易作梅处借了100两银子,这是易作梅的两年多的俸禄,当时易作梅的年俸为45两白银。
航拍曾国藩故里
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将举行会试,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这年的会试被称为“戊戌会试”。
曾国藩从亲友处借来33吊钱,从湖南湘乡赴京。他知道这笔钱来之不易,一路省吃俭用,到了京城,身上只剩下三吊钱了。
这年三月的礼部会试,廖鸿荃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任副主考。
四月,曾国藩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属下等,得赐同进士出身。五月初二,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见道光帝;因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道光赏识,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
正是在这次戊戌会试中,廖鸿荃力荐曾国藩,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曾国藩也感谢廖鸿荃的知遇之恩,经常称他为“廖老师”。
同情老师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二十七日,黄河中、上游连降暴雨,涨水迅猛,出现了三万六千秒立方米的洪水流量。河南中牟县九堡险工处决堤,奔腾咆哮的洪水,席卷万里平原大地,村庄庐舍荡然无存,死亡无数,淹及河南、安徽两省十多个县,中原一片泽国。
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清廷任命工部尚书廖鸿荃为钦差大臣,会同河道总督钟祥督办中牟堵口工程。这一年廖鸿荃都60岁了,但他依然以身作则,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廖鸿荃面奏“工程繁艰”,请求派熟悉河务的朝廷大臣协办。后来他和礼部尚书麟魁分别驻扎在东坝、西坝。廖鸿荃驻在西坝,冒着狂风暴雨,日夜在工地督促指挥。因为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繁多,廖鸿荃不断上疏,请求增拨,有时候堵口经费接济不上,急得不能入眠。廖鸿荃写给朝廷的奏章,史称《中牟大工奏稿》,一共有厚厚的六大本。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中牟河工将要合龙的时候,忽然有一天,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黄河水暴涨,冲塌了麟魁负责的东坝工程,廖鸿荃不为自己负责的西坝安然无事进行申辩,反而上书朝廷请罪。
廖鸿荃以七品顶戴留工程效力,并被迫赔了32.2两白银的工程款。中牟堵口工程,除动用捐输钱粮之外,实际共用去正项银644万余两。所有应赔银两,分为十成,已被革除职务的麟魁、廖鸿荃一起分赔了一成,河东河道总督钟祥分赔二成,河南巡抚鄂顺安分配一成,承办坝汛的厅营共分赔六成。廖鸿荃这种替人受过的行为,有人为之惋惜,有人称赞他风格高尚。
不久,中牟堵口工程完工,共用银1259万两。被罢官的廖鸿荃回到福州,居乡赋闲期间,他常和乡老往来,也经常和曾国藩通信。
对耄耋之年的老师被革职,曾国藩深表惋惜、感慨。他在一封家书中说,这“实国家大可忧虑之事,如何如何!”
书信往来
《曾国藩全集·书信》中,收录了许多封曾国藩写给廖鸿荃的书信,由此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
曾国藩对廖鸿荃执弟子之礼甚恭。他在书信中是这样称呼廖鸿荃的——“门下士曾国藩顿首钰夫老夫子大人钧座”,信中的言论相当的谦卑恭顺,对老师可谓毕恭毕敬。
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向老师汇报湘军和太平军作战的战情,也会赠送一些银两给老师,以补贴其生活。同治元年(1861)十一月,曾国藩在南昌指挥作战时写信给廖鸿荃,除了在信中汇报战情,他还在信中说:“附寄三百金,由江西省城专人送呈,伏乞察收。”同治二年(1863)十月初六日的信中,他说:“外附二百金,由江西汇寄到闽,薄申馈岁之忱,伏乞鉴存。”
曾国藩对老师的身体、生活等情况一直比较关心,当老师遇到喜事的时候,他感到高兴,多次写信给老师表示祝贺。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八日,他在写给廖鸿荃的信中说:“国藩年未五十,而目光昏花,老态日臻。不审吾师近日道躬奚似,尚如庚戌、辛亥间康愉气象否?世兄近在珂里,常侍左右否?”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廖鸿荃参加朝廷举办的鹿鸣宴,他中举已经60年了。朝廷特为他加了一个荣誉性官位——太子太保。为此,曾国藩特地写信给老师表示祝贺。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二日,他写信给老师说:“入春以来,伏审钧侯曼福,道履康愉,纪上元甲子之年,鹿鸣重宴;表中兴耆耇之瑞,凤綍增荣。翘企绛帷,良殷抃庆。”此年六月一日是端午节,他在给老师的信件中重新提到其参加鹿鸣宴的大喜事。他说:“比值端午令节,伏审颐筵集祜,鼎阀均禧,昌阳介益寿之樽,难穷鹤算;景运启中兴之箓,瞬宴鹿鸣。翘企师门,庆祝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