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声明一点。以下论点全为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众多答主几乎是众口一词,那就是宋高宗会退位,是因为他怕死,他怕金国攻来,皇帝的身份会妨碍他逃跑,所以他退位,是为了方便逃跑。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个人觉得并非如此。高宗若怕死,若想方便逃跑,他为何要等到35年之后才想到退位?为何要等南宋在杭州已站稳脚跟,南宋和金已大致处于和平的时候才想到退位?如果高宗真的认为皇帝这个身份是他逃跑的累赘,1127年金国灭南宋他就不会继位,1129年金国重启南侵他就得退位,同年“苗刘兵变”时他也就不会复位,1140年金国攻克河南、陕西等地,他就得退位。
可是在这些生死存亡的光头,宋高宗都未想到退位,为何到了1162年,南宋在南方的统治已十分稳固,宋军在采石之战大败金军,金国内讧,宋军收复淮南地区这等大好局势下宣布退位?这不是很违背常理吗?可以说此时的高宗帝位已稳固,宋金边界已基本划定,南宋在南方已站稳脚跟,高宗已无需再向初即位时那样的东躲西藏,按理说高宗已经不要再害怕什么,他还需要靠丢弃皇位来换逃命的机会吗?
再者有人说高宗的退位,就如徽宗退位一样,他怕背负上“亡国之君”的恶名,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高宗真的害怕背负上此等遗臭万年之名,他当初就不会坐上这个帝位,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环境,金国这虎狼之国已占了宋朝半壁江山,宋军节节败退,已初露亡国之像,这个时候谁当这皇帝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的机会高达9成,可偏偏高宗就当了。
所以高宗退位个人觉得绝非是为了自己能够在金国南侵时方便逃命。个人觉得高宗的主动退位,乃是为了宋朝的将来,也是为了北伐中原“退位让贤”。
我们先看看,高宗退位后,孝宗继位后,宋朝都经历了什么?首先孝宗在继位的第二个月,孝宗就先诏对金主战的老将张浚入朝,后又下诏为冤死的主战派代表人物岳飞平反,追复其原,赦免其被流放的家属。之后孝宗就相继起用了原来或贬或免的主战派官员,让他们重回朝堂。随后在次年五月,正式开启“隆兴北伐”。
试想,以上孝宗皇帝的所作所为,如果在没有得到高宗的暗地支持,你认为他能够实现吗?
实际上正是因为高宗的支持,孝宗皇帝的初次的“北伐”大业才能在继位不到数月就顺利地展开。那很多人就又不明白,高宗既然想要北伐,他自己主持不是更好吗?以他的地位,北伐一事岂不是更容易地展开吗?他为何要退居幕后,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去呢?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其实高宗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高宗要想对金主战,他就必须要起用那些被他或贬或免的主战官员,可是如果是这样难免有些丢了面子,毕竟君无戏言,如果自己召回被自己废掉、免掉的官员,岂不就是承认自己做错了吗?那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这样反复无常,以后难免会降低自己的微信。
但如果让自己的儿子去做,不但可以让儿子能赚个“贤君”的名声,而且还不会落了自己的面子,毕竟此时已经退位的高宗已经不要在乎什么微信不微信的了。相反他儿子这样还能让他自己得个“宽宏”之名,毕竟谁都知道,此时孝宗虽登基,但后面掌权的却还是高宗。
再者,更为重要的原因,高宗在执政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毕竟此时的他已是55岁,对于那个时代,55岁已算是迟暮之年了,在政务的处理上难免有些力不能及了,尤其是在北伐中原这样的大事上,他需要皇帝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所以为了不影响北伐一事,再加上高宗本来就有了“倦政”的心思了,他就更没有精力去处理政务了,所以让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说真的,对于宋朝本身而言,赵构不失为一代明君,他终其一生除了错杀岳飞一事,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损于宋朝的事情。你说他对金国行卑躬屈膝之事,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若不是赵构的屈辱求和,南宋能不能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说实在在当时宋虽对金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是在大环境下金国的实力依然稳压宋一头,如果赵构一味的对金主战,恐怕南方也最终会被金所占。
而在赵构主政期间,正是他的力挽狂澜,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如与金的议和,推行经界法,推行海外贸易等,才让南宋最终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宋也得以继续存在百余年。
可以这么说,若无赵构,就无日后延续百年的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