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提起清朝,“乾隆盛世”的字眼总能被人们所注视。随着近些年清朝史料的逐渐详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出来反对所谓的“乾隆盛世”。
很多人认为,“乾隆盛世”只是民间对于这段历史的夸夸其谈,与唐朝的“贞观之治”对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著名的历史学者张宏杰教授就曾把这一时期称为“饥饿的盛世”。
到底“饥饿”到了何种程度,我们不妨从众多史料记载中窥探一番…
正文
“道路两旁,垃圾堆里,经常可以看到苍白的小手。河面上被遗弃的小船,偶尔也会看到上面漂浮着婴儿的尸体。这样的景象在这个国家很多地区随处可见,我们很难想象他们为何会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样的处境。”
这是1793年英国使团访问清朝时一位使臣在自己的书中所记载的,类似这样的描述不胜枚举。
乾隆十五年,福建地区发生了诸多的杀人案件,事情的起因皆是因为欠债。俗话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在古代欠了钱不还而被杀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问题却出现在了所欠钱的金额上面。
在数起“欠债杀人案”中,所欠金额最少的仅有50文,最多的也不过300文。按当时的市价计算,一旦米的价格大约在1000文左右,300文连半旦米都买不到。因为如此小的钱财而杀人,放在现在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恰恰让世人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到了多么穷困的地步。
众所周知的是,在乾隆的统治之下,清朝的国力达到了世界的巅峰,经济总量超过了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总和,人口达到了惊人的3.5亿。按理来说,如此强盛的国力下百姓应该是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才对,却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想要了解这背后的答案,还要从当时的社会性质出发。
正如“二八定律”所定义的,这个社会的大量财富往往都是掌握在20%的人的手中,这个观点放在当时更是合适不过,而且2:8的比例都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情形,似乎2:80更为恰当一些。
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当时当官家庭,每顿饭餐桌上都有数道可口的菜,有的甚至每顿可以达到十几二十道菜。与之相比,普通百姓的生活可就是天壤之别了。
如果家庭收成还算不错,子女又相对较少,勉强还可以实现果腹。碰巧要是赶上旱涝灾害,可能就要长时间饿肚子了。更有甚者,就是去进行劫掠,或者卖儿卖女。实在还是坚持不下去,只能把年龄较小的孩子抛弃到街上。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贫富差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失衡。
乾隆六年,全国总计人口达到1.4亿人,到了乾隆五十九年达到了惊人的3.5亿,短短五十三年的时间,人口总量翻了两倍多。
人口大量的激增,理应是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
乾隆二十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3.2亩,到了乾隆五十年,减少到了2.3亩。按当时亩产粮食计算,每人每年所需的粮食要达到4亩地才能保证充饥,而实际情况与这个标准相距甚远。
再加上当时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的粮食价格上涨,清朝也不例外。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影响下,百姓生活穷困潦倒,到处是一副哀鸿遍野的景象。
结语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当时人民生活的不幸全部归功于乾隆皇帝一人,这样未免也太看得起一位皇帝对整个封建王朝的影响了。
但归根结底,这样一个“乾隆盛世”的的确确只是徒有其表,背后真实的人民生活状况也不只是一个“饥饿”可以形容的。
欢迎关注“历史知事局”,每天为您带来有趣、有料、有知的历史
注:本文为“历史知事局”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