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与东吴之间的一场重大冲突,也是“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这场战役的起因源于孙权对荆州的突袭,以及他谋杀关羽的行动。为了为关羽复仇并收复荆州,刘备亲自统领大军对东吴发起进攻。此时,刘备信心满满,集结了所有精锐部队,甚至一度深入东吴境内数百里。
然而,由于战线过长且战事拖延,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士兵的士气也逐渐下降。进入炎热的盛夏季节后,南方的酷暑更加加剧了军队的困扰。于是,刘备决定将水军转移至陆地,并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军营,以便等天气稍凉后再继续进攻东吴。正当刘备准备休整时,东吴的主将陆逊抓住时机,发起了火攻,刘备的大军遭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虽然侥幸逃出,但因情绪激动而生病,最终死于白帝城。
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诸葛亮指挥夷陵之战,可能会改变刘备惨败的结局。那么,这个猜测到底有多大可能性呢?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诸葛亮并不支持刘备攻打东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在他看来,孙权占据江东已久,且国土险要、民众支持,人才济济,应该与东吴结盟,而不是与其为敌。因此,诸葛亮始终坚定地执行这一战略。在长坂坡之战后,诸葛亮亲自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联合打了赤壁之战,成功击败了曹操,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借助与东吴的联盟,成功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并借得南郡,使得刘备得以进军益州,最终实现了控制“天府之国”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刘备的崛起和成功,离不开与东吴的紧密合作和诸葛亮的远见。
当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曾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其中,“法孝直”指的是刘备的谋士法正。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在世,定能制止刘备的进攻计划,甚至即使进攻东吴,也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这也侧面证明了诸葛亮对刘备攻东吴计划的反对。
其次,假设诸葛亮代替刘备指挥夷陵之战,结局会如何?虽然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差,但他一旦缺少顶级谋士的支持,往往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夷陵之战中,刘备因愤怒而失去理智,“以怒兴师”,冒进决策,最终导致惨败。他犯下了多个战略性错误,其中包括将军队带入崎岖山道并设立营地于深山密林,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略选择。
与此相比,诸葛亮的军事才智则显得更加稳健和谨慎。诸葛亮在指挥作战时,总是精心考量各项因素,尤其重视天气、后勤、粮草等实际问题,并且从不让情绪影响决策。即便面对敌军的挑衅,他也会稳扎稳打,不贸然出动。而在行军时,诸葛亮也会避免进入险恶的地形,以减少遭遇敌军袭击的风险。
如果诸葛亮指挥这场战役,他必定会避免刘备所犯的错误——不会过度扩展战线,不会让军营设在易受攻击的地方,也不会因愤怒而做出过于激进的决策。虽然他未必能彻底战胜东吴,或许结果会以双方僵持、不分胜负的局面收场,类似于后来的北伐,但无论如何,惨败的局面肯定不会重现,至少不会那么一败涂地。
因此,假如诸葛亮代替刘备指挥,尽管难以打出一个惊天动地的胜利,但至少可以避免过度的损失,避免东吴的猛烈反击和刘备的致命失败。这无疑是更为理性且可持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