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屡屡抛出狂妄言论,不仅公然否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还歪曲二战史实、美化侵略行径,其言行既是对历史正义的践踏,更是对受害国人民情感的公然挑衅。这种无视历史的狂妄,恰恰警示我们:历史虚无主义从未远去,筑牢青少年的家国防线,是教育必须扛起的时代重任。高中阶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关键时期,爱国教育绝非口号式说教,而应成为扎根历史、贴合时代、融入实践的铸魂工程,让青年学子在认知、情感与行动中构建坚定的家国认同。
高中爱国教育,当以历史为基,在明辨史实中筑牢认知根基。高市早苗之流的狂妄,根源在于其对侵略历史的刻意篡改与选择性遗忘。这提醒我们,爱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认知,才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教育者应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碎片化局限,将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成完整的家国叙事。可借鉴威海高中打造的“回望甲午”校本课模式,结合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节点,通过史料研读、文物鉴赏、历史剧展演等形式,让学生直面历史真相 。同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党史、国史专题资源,将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对照教学,既讲清侵略者的暴行,也讲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讲明白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来之不易,让学生从历史纵深中明白爱国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定守护。
高中爱国教育,当以文化为脉,在精神传承中厚植情感共鸣。狂妄言论之所以站不住脚,还在于其割裂了文化根脉与人类良知。爱国情怀的培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高中教育应构建多元化的文化育人体系,让爱国情感在文化浸润中自然生长。一方面可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如组织学生走进郭永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通过研学实践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大义 ;另一方面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像乳山市教体局那样创编《乳娘》等红色舞台剧,或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背后的家国情怀 。更要将文化教育融入日常,通过诗词诵读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通过科技成就学习感悟“科技报国”的赤诚,让学生在文化滋养中形成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认同。
高中爱国教育,当以实践为要,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责任担当。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反驳狂妄言论,不仅需要理论底气,更需要行动自觉。高中爱国教育需打破课堂壁垒,推动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许昌二高的“行走的思政课”颇具借鉴意义,通过远足励志、英烈祭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爱国精神 。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青年外交家”类项目,针对歪曲历史的言论撰写驳斥文章、制作科普短视频;也可开展“家国课题”研究,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时代议题调研献策。同时鼓励学生立足校园,参与红色讲解员志愿活动,将所学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爱国既可以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可以是日常点滴中的坚守与奋进。
高中爱国教育,当以理性为尺,在开放包容中塑造成熟心态。面对高市早苗之流的挑衅,青年学子既需坚定立场,更需保持理性。爱国教育要引导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大国青年的开阔视野。通过跨学科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在讨论国际热点问题时,引导学生基于事实理性发声;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交流,让学生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同时教会学生辨别网络信息,不轻信、不传播错误言论,以扎实的学识、理性的态度维护国家形象,让爱国情怀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具立场又有格局。
高市早苗的狂妄言论,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爱国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高中阶段的爱国教育,唯有扎根历史筑牢认知、依托文化培育情感、立足实践锤炼担当、秉持理性塑造格局,才能让青年学子真正明白爱国的真谛。当每一位高中生都能以史为鉴、以文化为魂、以行动为证,就会形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合力,成长为既能守护家国尊严,又能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让任何狂妄的历史谎言都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