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经说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 后人也曾赞扬他:诸葛一生唯谨慎。 这表明,谨慎是他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做战略规划、处理军国大事时,诸葛亮总是细心周到,考虑问题极其周密,采取措施也非常得当,往往能超出常人。这使得他成为封建时代的道德楷模,被视为高风亮节的代表。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并非没有缺点。有时,他过于谨慎,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不敢冒险,错失了以出奇制胜的方式夺取关中和长安的好机会。
在汉末群雄割据、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刘备凭借其雄心壮志和胆略,在生存与发展中做出了许多重要选择。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十分渴望得到贤才的帮助,礼贤下士。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惜三次亲自拜访,展示出极大的诚意。尽管那时刘备已年近五十,而诸葛亮不过二十七岁,但在短短三百字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便清晰地分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势,并为蜀汉开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战略策划,堪称千古奇策,成为蜀汉立国的基础。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和魏延便成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魏延确实具备这个能力。在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进攻张鲁,魏延随即投奔刘备。由于魏延勇猛善战,屡立战功,他被迅速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得刘备的信任。魏延在守卫汉中时,采取了严格的防守措施,他坚信,汉中一旦失守,蜀汉的未来将岌岌可危,因此他竭力稳固这块战略要地。虽然魏延忠诚、能干,但诸葛亮却始终未能完全信任他。由于他怀疑魏延心中有反叛之心,这使得魏延未能得到重用。尽管如此,魏延对刘备和刘禅却始终保持忠心。 魏延的忠诚可以从他的一句话中看出,他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我愿为大王拒之;若有十万大军前来,我愿为大王吞之。这番话令刘备深感佩服,大家也为魏延的忠心和胆略所折服。他坚定地誓言要为蜀汉而战,直到与曹魏决一死战。然而,正是因为魏延这种坚定的抗曹立场,诸葛亮在临终时,便有意除去魏延。这个决定的背后,除了战略上的考虑,还有另一层原因。 诸葛亮对魏延有着清楚的了解,魏延自命不凡,个性高傲。在诸葛亮生前,魏延常感到自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心中不满。虽然他渴望发挥更多才干,但诸葛亮的威望令他不得不忍气吞声。诸葛亮意识到,一旦他去世,魏延便不再受到威慑,可能会作出不利于蜀汉的行为。因此,诸葛亮在遗命中明确指出: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表明,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是反叛者,只是希望尽快撤军保卫成都,稳定蜀汉政权。他的这一决定,完全出于大局考虑。 历史的悲剧常常伴随着悲剧人物。当马岱带着魏延的首级来报功时,杨仪却冷酷地踩在魏延的头上,讽刺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魏延为蜀汉的存在和发展付出了生命,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却最终死于同袍之间的内斗,导致自己一生的威名毁于一旦,甚至波及三族,令人唏嘘。魏延和诸葛亮都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因为地位和命运的差异,二人的结局截然不同。从根本上来说,传统的人才使用观念导致了他们的悲剧。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最终因此早逝;而魏延尽管有雄心壮志,却始终被压制,最终走向了背叛的道路。最终,二人的事业都以失败告终,成为蜀汉政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