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曾被誉为红四方面军的神射手,是我国开国将领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军事人物。尽管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崇高、贡献卓著,但在家庭中,他依然是一个朴实无华、温暖体贴的父亲,关爱着每一位亲人。
即便王树声的职务极为显赫,他始终没有因此放松对军队规章的遵守,反而更加严格地执行各项纪律。他坚信,作为一名军人,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严格服从命令和制度,而非为了个人利益去谋取特权。这份对规矩的尊重,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为军队和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树声的革命历程起步并不早。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徐向前将军的领导下工作。从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到最终担任兵团首长,王树声几乎参与了红军时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在许多重要战役中,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取得了显著的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军械部部长。这一职务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行政职务,更是他倾心投入的一项事业。作为曾经经历过战火的将领,王树声深知,人民军队长期与装备精良的敌军作战,面临着巨大的装备差距。因此,军械部的任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国军队提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王树声认为,这项工作和亲自上战场作战一样重要,它关系着军队的未来与国家的安全。 彭德怀老总之所以将这个重任交给王树声,是因为他看中了王树声在军队中的威望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新成立的部门,军械部的工作人员来自各个军队单位,王树声深知,要想让大家团结合作,必须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见,而非独断专行。因此,他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使军械部的运转井然有序。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苏联曾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工业援助。军械部曾计划生产一种新型火炮,炮管的材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选择。当时,大部分领导和专家建议使用苏联进口的材料,而王树声则坚持认为,既然军械部的目标是提升我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就不应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如果总是依赖进口,国产技术永远无法得到提升。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王树声还亲自组织了国产与进口炮管的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数万发炮弹的射击,国产炮管的使用寿命远远超过了进口炮管。这一结果让原本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们彻底信服,也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国产军工的强大。从那以后,国内的武器项目得到了加速发展,军械部在王树声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尽管王树声身居高位,他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朴素作风。作为国家的高级干部,他经常会遇到来自老乡的求助,希望他能够安排工作。然而,王树声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他严肃地告诉大家,自己的职务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需要找工作的人,可以去当地政府寻求帮助,而不是依赖关系走捷径。 在家庭中,王树声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也同样严格。虽然他有资格配备公务用车,但他坚决拒绝这一待遇。他认为,公务用车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私人生活中并不需要这样的特权。他还特别告诫家人,公务用车只能用于公事,绝不能用于私人事务。因此,王树声的夫人每天上下班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时由于公交车延误还会迟到。即使同事们好奇,为什么王树声有车可以捎上妻子,却从不这样做,王树声的夫人也只是微笑着解释:这是家规,工作用车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方便私人生活。 王树声的子女也深深记得父亲对家风的严格要求。王四毛,当时在北京的通讯部队服役,是王树声子女中唯一在北京工作的。1971年春节,王四毛的几位兄弟因工作原因无法回家,而她自己当时也需要值班。于是,王树声决定亲自去部队看望她。那天晚上,北京的寒风刺骨,王树声穿上军大衣,踏着冰雪走了半小时才到达王四毛所在的部队驻地。 当他走到大门时,哨兵立刻拦住了他,告知营区不对外开放。王树声没有直接说明身份,而是默默排队填写了申请单。两个小时后,王四毛接到部队的电话,得知父亲来看她。她既惊讶又感动,立刻跑到大门口,只见父亲,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像其他家长一样站在队伍中,耐心地等候。尽管她心生怜惜,觉得父亲如此辛劳,但也深刻明白,父亲这样做是为了教她什么是规矩与尊严。王树声微笑着看着女儿,他知道,如果自己表明身份,马上就能进入,但那样做就会破坏纪律,而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不能享有特殊待遇。通过这件事,王四毛更加理解和尊敬父亲对家规的坚持,并深刻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王树声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原则的作风,在军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家庭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