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唐代“小房牙”为初到成都的杜甫寻觅安居之所,在博物馆与“杜甫”不期而遇共话仕途坎坷……近日,“草堂校园诗社”中小学生诗歌研学项目在四川成都及周边地区展开,让参与学生在行走与体验中,深度感受唐代诗歌的璀璨与诗人的人文精神。
11月20日至23日,来自“草堂校园诗社”成员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循着诗圣杜甫的足迹,先后走进浣花溪公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罨画池、李白纪念馆等地,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诗歌文化研学之旅。
据了解,此次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策划的研学项目,并非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以诗歌文化遗产为核心,针对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段、高中段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进行分层设计的系统性课程。项目研发阶段,博物馆方多次邀请高校、中小学、文博及研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论证,旨在探索文化场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向昕介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杜甫草堂长期致力于挖掘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此次研学项目通过馆校共构模式,串联四川丰富的诗歌文化资源,旨在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打造系统性、有延续性的“第二课堂”,构建多元立体的研学网络。
本次研学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沉浸式与互动性。20日当天,在四川博物院,学生们“偶遇”由专人扮演的“杜甫”,在戏剧化演绎中体会其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一生;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学生们不仅亲手体验传统毛笔制作,还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参与“诗路大闯关”游戏。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参观点位都设有1至2名戏剧演员进行情景戏剧演绎,通过历史人物对话的方式导入课程内容。同时,研学手册中融入手绘、贴纸等趣味元素,并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与总结。
“这次的研学活动收获特别大,有情景扮演、手工制作,还有闯关游戏,尤其是角色扮演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场景。”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五年级学生海琬之在活动后如是说。
学校副校长刘杜娟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在课程研发上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项目紧密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求知,使古老的诗歌文化变得可知可感,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馆校合作实践。
向昕强调,学习诗歌不应局限于文本本身,在21日至23日,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初二学生,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高一、高二学生,成都市石笋街小学(西区)三年级学生,就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出发,分别走进了浣花溪公园、罨画池、李白纪念馆,“我们希望通过这4条研学线路,引导孩子们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行走中触摸文化脉络,从而激发对诗歌持久的兴趣。”
据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始终积极推动博物馆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其创新打造的“草堂一课”品牌项目,以诗歌文化为核心,通过多年馆校合作,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双师教学与感知体验相结合的研学实践教育模式,已累计开发课程近百门,广受师生及家长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