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蜀国的历史,许多人一提到刘备,就会联想到他手下的两位重要谋士——法正和诸葛亮。诸葛亮因《隆中对》三分天下而广为人知,而法正则在刘备夺取益州、进军汉中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谋略帮助刘备在乱世中稳定了自己的根据地,使得刘备能够站稳脚跟。
二:法正,字孝直,生于176年,卒年220年,出身于扶风郿(今陕西眉县小法仪镇)。他是东汉末年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名士法真之孙。 三:法正早年曾为刘璋的谋士,刘璋当时盘踞益州,而曹操刚刚吞并了荆州,势力逐步逼近益州。张松曾见过曹操对益州的觊觎,甚至提出让曹操入主益州,但曹操并未重视。这时,张松便建议,益州内部存在多个势力,最强大的就是刘焉的东洲兵。如果曹操收服了张鲁,那么下一步就会盯上益州。为了避免被曹操压制,张松提议将刘备引来,让刘备先占张鲁,借此削弱曹操的势力。刘璋深知内部分裂比外敌更可怕,因此同意了这一提议。 当时,张松与刘备早已达成协议,而法正的动机也非常明确。法正出生于关中世家,在汉宣帝年间,法氏家族迁居到三辅。建安初期,三辅发生大饥荒,法正和孟达一同前往蜀中避难。在刘璋统治下,法正担任新都令和军议校尉。尽管张松在刘璋手下已升任益州别驾,而法正仍然只是一个小官,但两人始终有着共同的目标——推翻刘璋,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 刘备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了三种方案:上策是奇袭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巩固荆州;中策是杀死刘璋在白水关的守将,从而取而代之。最终,刘备选择了中策,成功攻下白水关,法正的劝降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压倒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刘备顺利接管了益州。 自此,法正成为刘备的谋士,刘备对他格外宠信,因为法正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益州根基。法正的才华在于他的奇谋。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智谋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曹军统帅夏侯渊深谙兵法,马超曾败于他手。但在接到曹操警告信后,夏侯渊坚守不出,刘备的局势一度陷入困境。这时,法正献策,趁夏侯渊防守空隙,突破敌军,占领了定军山的要地,战局瞬间发生逆转。夏侯渊为了夺回定军山,不得不亲自带兵出战,但他最终在黄忠的箭下丧命。曹军主帅死去,军心动摇,不得不撤退保全自己。此时,曹军的大势已去。曹操获知此事后亲自赶来,却已无济于事。刘备感慨道:曹操虽来,但已无能为力,汉中已在我手。曹操事后也曾表示:我以为天下英才尽在我麾下,却唯独漏掉了法正,真是时也命也! 四:法正擅长奇谋,与刘备性格相投,但他在刘备夺取汉中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如果法正能继续辅佐刘备,或许夷陵之战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可惜的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子初孝直失一则失天下,法正的早逝,成为蜀国历史中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