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众多名臣中,左宗棠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既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又展现了崇高的个人品德。然而,就像许多伟人一样,他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家庭事务时,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在家庭方面,左宗棠并不算一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他的妻子曾无奈地向他提出质疑:你每年收入多少银两,为什么每次寄到家的钱只有200两?面对妻子的疑问,左宗棠的回答是:算上养廉银,一共40000两白银。这一回答让妻子既伤心又愤怒。她忍不住质问他:其它的钱都去哪了,是不是在外面养女人?这也是一个妻子在面对丈夫这样的情况时,可能会想出的最直接的解释。
面对妻子的愤怒,左宗棠只得如实相告:我的年薪和津贴,几乎都用在了国家大事上。我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们,因为我是一个忠臣,必须为国为民,不能因私事而忘记公义。这种回答虽然让他看起来更加忠诚于国家,但却让妻子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对国家大事如此慷慨,而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显得如此吝啬。 咸丰十年,左宗棠得知二儿子准备建新房,甚至在房屋还没动工前就已经知道了此事。他不仅没有帮忙,反而写信斥责儿子:家里现有的房屋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再建一座?他不仅批评了儿子的行为,还告诫家人要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不要与别人攀比,也不要讲究排场。左宗棠的行为虽然严苛,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他将自己所有的财富几乎都用于了国家大事,特别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 1852年,浩罕国的阿古柏趁着清朝忙于应对太平天国的乱局,夺取了新疆。这一切都被左宗棠看在眼里,他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收复新疆。虽然慈禧被他动员,最终同意拨款500万两,但这笔钱远远不够。左宗棠为了不放弃这个重要的收复机会,精打细算,先是裁减人马,再通过胡雪岩担保,借款1870万两,才凑足了出征的资金。 然而,在左宗棠凯旋归来的时候,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弹劾,指控他贪污军费,私吞财物。令人没想到的是,慈禧竟然同意对左宗棠进行彻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左宗棠不仅没有贪污,反而是朝廷欠他一大笔银子。他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财富,几乎全都用在了国家事务上,成为了清朝腐朽体制中的一股清流。最终,慈禧愤怒地对朝廷的大臣们说道:以后30年内,谁都不准再弹劾左宗棠!此外,左宗棠还将大量的财产用于为百姓安居乐业。他关心灾民的苦难,无论是湖南的洪灾还是西北的旱灾,他都积极参与救济工作。他还捐资兴办学堂,资助学生,关怀下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左宗棠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家庭之上,对于自己来说,能够安稳度日,吃饱穿暖便已足够。 左宗棠的故事,正是家庭与国家相互影响的缩影。他不仅在历史上功勋卓著,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宗棠那种把家国情怀置于一切之上的精神,穿越历史的长河,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