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蒋介石上台以来,国民政府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一政策成为了当时中国处理内外事务的主要战略。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以及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并非蒋介石首创,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时,都会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安定国内局势,增强抵抗外敌的能力,而攘外则能够激发人民的民族情感,提升政府的威望,最终实现内部团结一致对外,从而稳固统治。 蒋介石的艰难起步
蒋介石在1928年上台时,面临着一片混乱的局面。虽然他是名义上的中华民国领导人,但实际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斗争不断。除了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和胡汉民派等反对派外,各地的地方势力如桂系、晋系、粤系、西北军和东北军等也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中共的力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崛起,外部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也没有停止。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蒋介石的执政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更为严峻的是,蒋介石上台不久,日军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月,日军便占领了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北整个地区沦陷,约三千多万中国人民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进行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面对内忧外患的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江中下游的革命力量逐渐壮大,而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派也日益强大。1931年5月,汪精卫在广州成立了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的国民政府,联合了粤桂等反蒋势力,要求蒋介石下台。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决定集中力量处理国内问题,选择了对共产党进行围剿的政策,而在对日的态度上,他则采取了较为妥协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7月,蒋介石发布了《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首次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他明确表示,安内是指通过剿共和平定反蒋势力,而攘外则是指对付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他认为,只有在国内局势安定后,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 攘外必先安内的实施与其弊端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获得了国民党内部不少人的支持。许多人认为,在国内局势不稳定之前,国家根本没有力量去抵抗外敌。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片国土的沦陷,蒋介石甚至要求张学良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对日妥协,希望通过争取英美干预,先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赤匪。 这一做法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民众纷纷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坚持认为,只有解决了剿共和安定国本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抗击外敌。他在国民党四届代表大会上发表报告,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并拒绝调整政策。 蒋介石的妥协态度使得他深陷两难境地。尽管外敌侵略压力日增,蒋介石却认为安内是攘外的前提。他认为,如果没有先解决国内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共产党问题,国家将会腹背受敌、内外夹攻,最终必败无疑。因此,他选择优先剿共,推迟抗日。 党内的支持与蒋介石的策略 在国民党内部,除了蒋介石外,还有不少人支持这一政策。例如,汪精卫曾认为,应该先通过剿共来减轻日本侵略的压力,并希望通过反共实现中日之间的和平。他认为日本反共,如果中国决心反共,中日关系可以通过共同反共的立场来寻求和平。 然而,蒋介石的这一思维和策略,实际上受到了国民党内部亲日派的推动。亲日势力的支持,使得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并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蒋介石的安内与中国独裁之梦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还有一个潜在动机,那就是通过消灭国内的反对势力,特别是共产党,来实现中国的政治统一和一党专政。他多次强调,打败共产党是抗日的前提,并以消灭赤匪来强化自己的政治控制。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行为,党内外的共产党人进行了强烈批判,认为他的做法是在打着统一中国的旗号,行专制独裁之实。毛泽东曾批评蒋介石依旧坚持进行个人的军事统一计划,而非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周恩来也指出,蒋介石将内战作为首要任务,甚至在日本侵略的背景下,依然不断对红军进行围剿,其行为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真正意图并不相符。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后果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国家安定,但实际上,这一策略导致蒋介石在国内采取了压制异己的手段。随着对中共的围剿,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力量死于蒋介石的屠刀。这一政策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大量的抗日中坚力量,也让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更加猖獗。 历史证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虽然表面上有其合理性,但蒋介石的做法过于偏向专制独裁,未能有效化解国内矛盾。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未能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内部冲突,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战上,这无疑给外敌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直到1934年以后,蒋介石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外部压力时,才逐渐开始淡化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并逐步调整政策方向。然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失败,也为中国人民的痛苦埋下了深重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