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中将,出生于老红军,勇敢且善于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他便获得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王老虎。敌人每次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到害怕。长达半个世纪,他依旧是战场上的传奇人物,直到57岁时,毛主席亲自指派他戍守边疆。 王必成曾是24军的第一任军长。
24军是三野(第三野战军)的主力之一,其前身是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源自三年南方游击战中发展起来的红军游击队。尽管这支队伍早期只有几百人,但真正让它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主力军、并形成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掌握灵活机动的战术,还是王必成的功劳。 1938年初,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成立时,陈毅司令员亲自决定让王必成担任参谋长。当时的王必成身材矮小,看起来不到一米六。王必成上任后,很多士兵都不理解,甚至有战士私下议论:陈司令看中了他哪一点,让他当参谋长?然而,没过多久,团长张正坤调离,王必成被提拔为团长。士兵们更加疑惑,甚至有士兵找到了陈司令,质疑道:副团长当团长才合理,参谋长怎么能直接当团长?这不是儿戏吧?陈司令却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听从团长的指挥,保证能打好仗。 在王必成的带领下,第二团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从江南到敌后,从与日军的战斗到顽军、蒋军的交锋,迅速壮大成数万人的队伍,成为三野闻名遐迩的王牌部队——第六纵队(即第24军)。无论是苏中七战七捷、莱芜大捷,还是孟良崮围歼张灵甫、睢杞活捉敌兵团司令、淮海战役,甚至突破长江,每一次重大战役,王必成和他的部队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他英勇的表现,他也因此获得了王老虎的绰号。 1947年春的莱芜战役中,许多被俘的敌军士兵曾说:听说对付我们的是‘王老虎’部队,我们心里就知道,这一战是必败的。他们在心中暗自承认,面对王老虎这样的敌人,他们几乎没有胜算。 1950年代,24军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王必成当时是第九兵团的副司令员,带领24军取得了显著的战功。回国后,王必成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对他说:二十四军,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 王老虎的名声不仅仅在新中国成立前震慑敌人,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依旧令敌人胆寒。1969年底,毛主席亲自点名让57岁的王必成到云南,担任昆明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当时,云南边境的金三角地区仍然盘踞着一些国民党残部,他们对王必成的到来感到非常紧张,甚至有敌方士兵说:‘王老虎’来了,我们的日子要不好过了。 王必成到达云南后,立刻让金三角的国民党军高层感到极大压力,他们连夜制定对策,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与王老虎作战无法取胜,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情报工作,见到王老虎部队出动就立刻撤退。1970年,金三角的蒋军派出特务进行侦察,结果除了一个被击毙外,其余的全都被抓获。到了1971年,国民党再次派遣特务到云南侦查,但这些特务在边境待了三天三夜,最终都不敢越境。至此,整个1971年,国民党的特务都没有敢进入云南。 1971年7月,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党在盈江县芒线勐俄寨建立了一个特务机关美新处。然而,没过多久,特务组长杨世才和他的手下就被王必成的部队抓获。在审讯时,杨世才透露:我的上司曾警告过我,‘王老虎’来云南了,千万不能轻举妄动。我曾想,如果他姓王的刚到,我暂时不守边境就好了,但我没想到他早就部署好了。现在,我认输了。王必成得知此事后笑着说:我曾是一个穷小子,现在已经是60岁的老头子了,有什么好怕的?要说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陈老总的战略眼光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他们的指导和教诲,才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王老虎镇边的十年里,云南边境一直保持着稳定与和平。直到1979年1月,王必成才离开云南,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 陈冠任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王必成与陈老总、毛主席的深厚关系。这本书成为党史出版社的畅销书之一,曾一度登上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