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植的重用与曹丕的焦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0年),曹操任命曹植为邺城的留守。尽管曹丕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冷静沉稳,表面上和曹植关系融洽,如同兄长对待弟弟一样,但他内心却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曹丕非常清楚,曹植在权力上的崛起,意味着他自己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胁。曹丕深知,只有等到曹植犯错,才能够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有利位置。 然而,三个月过去了,曹植在邺城的工作表现出色,勤奋处理各种事务,丝毫没有犯下任何错误。当曹操和曹丕从外地归来时,曹植顺利地将所有事务交接清楚,曹操对他的处理非常满意。曹植的出色表现使他逐渐接近太子的宝座,这让曹丕感到更加焦虑不安。 第二年春,曹操再次出征西征张鲁,再次将邺城的留守重任交给曹植,而把曹丕派往担任孟津督运专使。这一任命明显显示了曹操对曹植的偏爱。曹丕焦虑至极,但他依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在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中,曹丕回想起曹操的重要谋士贾诩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番话劝告他修身养性,专心履行作为儿子的职责。
经过一番思考,曹丕决定静下心来,认真履行自己在父亲面前的责任,尽职尽责。曹操也对他没有表现出不满。西征张鲁的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曹操成功夺得汉中,消除了韩遂的割据势力,凯旋归来,心情大喜,顺利升为魏王。此时,曹操已经62岁,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曹操看到两个儿子在处理事务上的表现都很出色,不禁开始思考,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都具备了接任魏王的能力,但最终继位的人只能有一个。 (二)重臣们的意见,倾向哪一位? 曹操在决定继承人时,并没有草率决定,而是决定征询重臣们的意见。曹植的才华出众,深得许多大臣的喜爱,因此支持曹植的人也不少。杨修、丁仪、丁廙、杨俊、荀恽、孔桂等大臣都看重曹植,积极支持他成为魏王的继承人。 然而,支持曹丕的大臣也有很多。虽然曹丕的才华逊色于曹植,但他作为嫡长子,在继承顺序上更具优势。在古代中国的传统中,嫡长子继位往往能减少权力争斗,保障政权的稳定。曹丕为人稳重,踏实可靠,擅长与人打交道,支持他的人大多是那些具有深厚城府的实干派。 尚书崔琰坚定支持曹丕,他明确表示:依照春秋大义,应立长子继位。而且曹丕仁厚、忠孝、聪明,完全具备继承魏王之位的资格。为了表达自己坚决的立场,崔琰甚至写了公开信,并在信中表示:我的意见永不改变。尽管从私人感情上来说,崔琰应当支持曹植,因为他是曹植兄长的女婿,但他仍选择支持曹丕,这也让曹操更加坚定了选择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心。 此外,尚书仆射毛玠和东曹掾刑颙也支持曹丕,他们认为嫡长子继位是合乎理理的,任何旁系或幼子继位都可能引发家族和国家的动荡。曹操在征求这些大臣的意见时,甚至一度感到是否应该按照他们的建议来定夺。 有一次,曹操单独找到太中大夫贾诩,想听听他的看法。贾诩沉默了很久,直到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答时,才慢悠悠地回应:我在想袁绍父子与刘表父子。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贾诩的意思是,袁绍和刘表的失败正是因为废长立幼,曹操听后更加确认了曹丕作为继承人的必要性。尽管贾诩的建议十分中肯,但曹操最终还是根据曹丕和曹植的具体表现做出了决定。 (三)文艺范儿的曹植为何失败? 尽管曹丕和曹植最初的兄弟关系十分亲密,但随着曹植逐渐威胁到自己继承权的可能性,曹丕开始把曹植视作政治对手。在这场争斗中,曹丕表现得非常高明,他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努力讨好父亲曹操。 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同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口才出众,吟咏诗歌赞颂父亲的功德,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周围的人也纷纷称赞曹植的才华。曹丕虽然有些失落,但并未表现出来,反而在告别时低头默默流泪,借此展现自己对父亲深深的依恋。这个举动让曹操和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在这场兄弟之间的较量中,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曹丕通过情感打动了评委,最终在竞争中取得了胜利。这场兄弟之争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决定胜负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长久的耐力。曹丕长期以来低调务实,获得了父亲曹操的信任,而曹植的冲动与个性化行为暴露出其缺乏稳重的一面。 曹植虽然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但他也有许多不合时宜的性格缺陷。有一次,曹植喝醉酒后,竟驾车进入了只有魏王曹操才可进入的魏宫正门,甚至在驰道上开车,弄得许多人误以为是曹操回来了。曹操为此大怒,认为曹植过于轻浮,这让他更加确信曹植不适合继承自己的伟业。曹操的严厉惩戒使得曹植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 更严重的是,曹植的个性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一次,他让妻子崔氏穿上华丽的衣服,陪他一同游览景点,曹操得知后愤怒至极,甚至下令让崔氏自裁。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曹操对曹植的态度。 曹丕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后宫的关系笼络了曹操的妻妾们,进一步影响了父亲的决定。最终,在综合考虑了各方因素后,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式宣布曹丕为太子,明确表示曹丕将继承魏王之位。即使成为太子后,曹丕依然保持着稳重务实的态度,善于与人合作,逐渐展现出治国的潜力。他任用司马懿、陈群等有谋略的人才,同时也善待武将,开始显示出自己的治理能力。 然而,曹植的朋友杨修因屡次犯曹操忌讳,最终被曹操杀害,这给曹植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准备派他营救曹仁。但曹植却沉醉于酒宴,无法及时出发,曹操因此极为失望,从此再也没有重用曹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临终时,他没有再对继承人问题提出任何异议,曹丕顺理成章地继位为魏王,正式成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