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新闻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悦之报道:近日,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总结了十年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成果。尤其是海昏侯简牍的最新修复进展的发布,引发了学界和公众广泛关注。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在清理、修复过程中,发现其中部分简牍有粘连,经专家再次揭剥,截至目前,简牍总数为5795枚,已完成3441枚简牍清理、修复,剩余部分预计2026年全部完成。
十年间,被专家认为是“所有简牍修复中难度最高的”的海昏简牍,“破译”出哪些最新信息?记者进行了采访。
▲海昏侯墓随葬《论语》竹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诗经》竹简(简称:海昏《诗经》简)约1200枚。”“其简文明确记载‘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主旨演讲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回顾了海昏《诗经》简文物信息。
海昏《诗经》简出土于刘贺墓西藏椁,每枚长23厘米、宽0.8厘米,有三道编绳,容字20至25个,包括经文、附于正文的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
记者了解到,此前,全国多地也曾出土过《诗经》竹简,如安徽大学所藏战国楚简《诗经》,湖北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竹简,安徽阜阳汉简《诗经》,数量均不及海昏《诗经》简,学界认为,海昏《诗经》简被认为是出土文物中存字最多的《诗经》。
近期,关于海昏《诗经》简“全本”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杨军解释说:“从海昏《诗经》简目录来看,只能证明随葬的是《诗经》全本,出土的并非完整全本。”随后,记者采访了参与海昏侯简牍释读工作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他为大部分海昏出土《诗经》撰作了释文,并在《海昏简牍初论》中提到,海昏《诗》简现存状况较好者,有相当一部分为置于此竹书前端的总目录。他说:“海昏《诗经》简目录齐全,但正文缺失较多。”
海昏《诗经》简的发现会有哪些意义?目前学界认为,海昏《诗经》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诗经》学增添了重要的新资料。
▲海昏侯《诗经》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诗经学是汉代的显学,先后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被立为官学,至东汉,学者郑玄为《毛诗》作笺,最终取代了其余三家诗的地位,今天所读到的《诗经》为汉人毛亨所传《毛诗》。
朱凤瀚教授将海昏《诗》简与石经本(即:熹平石经,是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刊刻的官方儒家经本,其中的残石诗经为《鲁诗》)作对比,初步证明海昏《诗》确与石经本在结构上基本相合,为海昏《诗》确与石经本《诗》同属《鲁诗》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朱凤瀚补充说:“最终结论要等到所有的竹简清理修复完成后才能确定。”
此外,海昏《诗经》简的发现,反映了海昏侯刘贺的阅读兴趣。
“刘贺对《诗经》应该是熟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研究员杨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海昏《诗经》简中,刘贺本人不厌其烦地在每组末记录其篇、章、句数,在篇末录其章、句数,在章末记其章序、句数,均显示出刘贺对《诗经》的熟稔。
除海昏《诗经》简外,海昏简还有《礼记》《论语》《春秋》《孝经》等,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重要体现。此外,还有《易》类文献,约200枚,海昏简中的《易占》是占卜类文献,前所未见。专家认为,它们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在学术上能填补秦汉时期经典传承认知的空白。
▲图为文保人员正在进行揭剥工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十年来,广大文物考古和研究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海昏侯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竹简的清理、保护、修复到释读,聚齐了国内权威力量。其中,省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负责竹简的清理、保护、修复,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负责简牍释读。
“海昏侯简牍,是我们所有的简牍保护中难度最高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感叹道。据他介绍,目前已剩余514枚简牍的整理揭剥、清洗、出版资料提取,剩余1840枚竹简脱水、修复、封护等保护工作。
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了解到,根据海昏侯竹简研究阶段性成果,将于2026年上半年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推出“书香海昏”展览,届时一批修复完成的简牍实物将与公众见面。
简牍等文物的活化利用,对于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自2020年开园以来,已接待超过930万名游客,实现经营收入2.64亿元,已成为南昌一座文化地标和热门旅游目的地。
审签:陈米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