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会不会先开第一枪,以及我们该不该先开第一枪,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指向同一个答案。
日本极有可能率先动手,而且可以说他们已经在不同层面上“打”过第一枪了。作为一个多地震的海岛国家,日本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活一天算一天”的宿命感,与其等死,不如像樱花那样在最后一刻绚烂地燃烧一次。日本著名画作《神奈川冲浪里》里,巨大浪头几乎掀翻渔船,正是他们民族性格的象征——明知艰险,依然敢于以弱攻强,冒险一搏。 1874年,日本就以武力侵占琉球并入侵台湾。1894年,他们完全不顾英国的感受,突然袭击英国商船“高升号”,一举引发甲午战争。让日本始料未及的是,甲午战败的清廷付出了巨额赔款,使日本一下子富得流油,尝到了巨额利益的甜头。1904年,日本再次偷袭旅顺港俄军,引发日俄战争。这些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在1907年修改国际法,明确开战必须宣战。然而即便有了新规则,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1937年“七七事变”、1941年偷袭珍珠港等事件中,依旧选择偷偷摸摸地打响第一枪。 如今的战争形态早已不同于过去。如果把现在的博弈看作全频谱战争,那么早在2010年日本抓扣我国詹其雄船长的时候,他们就在非军事领域开了第一枪;2012年将钓鱼岛国有化,更是明显突破传统边界,破坏双方之前对分歧的管控默契。如今高市早苗的公开挑衅,则属于政治层面的又一次“第一枪”,进一步伤害了两国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再去讨论是否要“先开第一枪”,意义其实已经不大。当然,这里所说的“第一枪”主要还是指军事层面的武力冲突。目前,我国军事战略强调“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序递进的战略思路。当前显然还处于塑造态势与遏制战争的阶段,军事层面并未升级到危机状态,自然也仍未进入需要打赢战争的阶段。但从日本长期以来的行事风格,以及其可能具备的核武器实际能力来判断,我们在核战略层面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例如,尽管我们不会像俄罗斯那样动辄以核武器回应,但至少有必要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进行适度调整,以应对潜在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