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不信?
创始人
2025-11-25 02:32:59
0

今天我们来厘清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中国古人到底知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关于这个问题,向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观点。

一种是“老祖宗全知全能论”,认为早在《易经》或者上古神话里就已经洞悉了宇宙真理;

另一种则是“古代落后论”,认为直到西方传教士把地球仪摆在桌面上,中国人才知道脚下是个球。

事实上,这两种理解都有失偏颇。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灰色的中间地带。

借着这个由头,我们今天不谈枯燥的天文参数,而是来复盘一下中国古人对脚下这片大地的认知迭代——

如果你要问这有什么意义,那么不管是天圆地方还是浑天如鸡子,对于如今的我们都没有任何技术指导意义。

但是,通过这种认知的变迁,我们却可以理解“经验直觉”与“抽象模型”之间的博弈

这是不是就有现实意义了?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宇宙结构的讨论,最主流的无非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首先要解释一个概念: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因为“天圆地方”这个成语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但如果你翻开东汉时期的典籍,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至少在汉代,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已经摸到了“球体”的门槛。

这个人就是张衡。他在《浑天仪注》里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论断: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这句话被很多人引用来证明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道理很直观:鸡蛋黄嘛,那肯定是圆球形的,总不能是个蛋饼吧?

而且,张衡还不仅是打比方,他还有逻辑推演。

他在《灵宪》里解释月食的成因时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意思是,月亮运行到太阳对面时,光线被地挡住了,所以有了月食。

既然挡出的影子是圆弧形的,那么地自然也该是圆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老祖宗的智慧简直也就是那一层窗户纸的事?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张衡把地比作蛋黄,但他在描述天地状态时,又说“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这四个字“平以静”,就非常要命。

这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大地虽然整体像个蛋黄悬在中间,但人们居住的这一面,或者说对于人类感知的这一面,它依然是平的。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浑天说”虽然构建了一个球体模型,但它无法解决一个物理学上的终极BUG:

如果地是圆的,那住在“蛋黄”下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观测数据与物理常识的冲突。

在汉代以后,中国的天文学其实一直是在进步的。

到了唐代,一行和尚组织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证实了“千里差一寸”的古老经验是错的,实际观测发现各地北极星的高度不同——

用现代的话说,这是纬度差异,是大地呈弧面的铁证。

到了元代,事情更进一步。元代的天文机构通过与西域的交流,甚至引入了地球仪。

史料记载,扎马鲁丁制造了“苦来亦阿儿子”,这其实就是波斯语“地球”的音译。这个木制的圆球上,“七分为水,三分为土地,画江河湖海”。

也就是说,从数据观测和仪器模型的角度来看,元代的精英阶层完全有机会确立“地球是圆的”这一世界观。

但为什么没能普及呢?为什么直到明清,主流士大夫依然对“地圆说”嗤之以鼻?

原因在于,没有“万有引力”这个补丁,地圆说就是一个充满漏洞的工具包。

你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古代,有人告诉你脚下是个球,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肯定会问:

那球底下的人岂不是倒立行走的?海里的水岂不是要泼洒到太空中去?

这并不是古人愚蠢,反而是因为他们太讲究“经验逻辑”。

明末清初,当利玛窦等传教士把西方成熟的“地圆说”带入中国时,遭到了本土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弹。

这里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科学巨匠——宋应星。

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在面对“地圆说”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他批评道:

“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中,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

翻译过来就是:

西方人说地是个圆球,悬在空中,人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还说对面的人跟我们的脚底板对着,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比以前的宣夜说还要荒谬。

清代的儒生陈本礼骂得更凶,他说如果地是圆的,那就意味着有“横着的人”和“倒立的人”,这怎么可能站得住?“焉能立而不堕乎?”

你看,在没有牛顿物理学作为底层支撑的时候,单纯的“几何模型”是干不过“生活常识”的。

中国古人知道“天圆”,也通过月食和北极星高度推测出大地有“弧度”,甚至造出了地球仪模型。

但是,要让他们接受大家是生活在一个悬浮的球体表面,且另一面的人头朝下生活,这对他们的宇宙观和物理直觉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与其说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如说他们拒绝接受“地球是个球体”。

这就好比拼图,手里拿着“弧形大地”的拼图碎片,但因为缺少“引力”这块核心拼图,死活拼不出一个完整的地球全景。

最后再说个番外。

虽然主流学界在明清时期还在激烈辩论,但在民间或者说非主流的语境里,有些人的直觉惊人地准确。

早在战国,《庄子》里就有一句奇怪的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这话在平面逻辑下是废话,但在球体逻辑下就是真理——在一个球面上,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

而到了元代,数学家赵友钦在《革象新书》里做了一个极其接近现代的描述。

他敏锐地指出,之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地是圆的,是因为“地体虽浑圆,百里数十里不见其圆”。

他还让人去观察远处的帆船,“但见舟所到之处隆起”,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已经是标准的现代地圆说论证法了。

可惜的是,赵友钦的这些发现,仅仅停留在数学和观测的层面,并没有上升到解释“为什么人不会掉下去”的物理层面。

所以,直到利玛窦把世界地图改为“以中国为中心”(为了照顾中国人的心理习惯),直到西方物理学知识随着坚船利炮一同进入,这个常识才真正完成了普及。

从“浑天如鸡子”的朦胧猜想,到“西人邪说”的激烈抵触,再到现代科学的确立。

中国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历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道”或“不知道”的二元对立。

它本质上是一个观测数据积累等待理论模型突破的漫长过程。

上帝没有把真理直接写在天空上让人类抬头就看,而只有一些充满了迷雾的线索,供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点一点地去拼凑真相。

古今皆然。

相关内容

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
今天我们来厘清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中国古人到底知不知道“地球是...
2025-11-25 02:32:59
原创 ...
在提到三国时,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历史上英勇的英雄人物,如关羽、马超...
2025-11-25 02:32:50
原创 ...
(一)曹植的重用与曹丕的焦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0年),曹操任命...
2025-11-25 02:32:13
原创 ...
刘备虽然成功建立了蜀汉,但很多人认为他天生条件不足,根本无法击败曹...
2025-11-25 02:32:09
多家银行挂牌信用卡不良资产
【导读】邮储银行、平安银行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规模高达21亿元 ...
2025-11-25 02:27:29
“GTA之父”丹·豪瑟承认...
IT之家 11 月 24 日消息,被誉为“GTA 之父”的 R 星...
2025-11-25 02:27:12
中国邮政集团获批经营保险代...
1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经...
2025-11-25 02:25:45
超1亿!雷军,突然出手!
小米集团于港交所发布公告表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个...
2025-11-25 02:25:21
原创 ...
周五午后交易所大厅的人群散了,显示屏上的红绿灯像寂静的海面投下波光...
2025-11-25 02:24:09

热门资讯

原创 老... 一组1975年山西大寨的老照片。 坚强的战斗堡垒——大寨大队党支部是坚定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
原创 商...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存在了超过六百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至今关于商朝的国号究竟...
原创 诸... 三国时期,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有十二虎臣,而蜀国则有五虎上将。在这五位上将中,关羽和张飞无疑是最为人...
原创 冀... 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是众人皆知的历史,但鲜有人了解冀中平原上的抗日斗争有多么惨烈。1942年5月,日军...
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的,... 今天我们来厘清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中国古人到底知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关于这个问题,向来有两种...
原创 张... 在提到三国时,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历史上英勇的英雄人物,如关羽、马超等。然而,纵使这些人物英勇非凡,他...
原创 曹... (一)曹植的重用与曹丕的焦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0年),曹操任命曹植为邺城的留守。尽管曹丕在外人面...
原创 若... 刘备虽然成功建立了蜀汉,但很多人认为他天生条件不足,根本无法击败曹魏,一统三国。然而,实际上,刘备是...
原创 她... 今天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康熙皇帝的宠妃——郭络罗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宜妃。她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尤其因为康...
原创 刘... 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有一幕描写了刘备带着七十多万大军准备讨伐孙吴,但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