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到底敢不敢再赌一次国运?
答案是明确的:它不仅敢,更有着充足的内外动因支撑这种冒险冲动。
但“敢不敢”与“能不能”是两个维度的命题——作为一个被美国深度操控的半主权国家,日本即便怀揣赌徒心态,也未必拥有上桌出牌的资格,其命运早已被捆绑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战车之上。
日本军国主义的冒险底气,首先源于国际格局对“冲突代理人”的需求,这与当初乌克兰的角色如出一辙。美日之间层层叠叠的军事协议为其撑腰,使其看似具备了赌国运的外部条件;而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的历史轨迹,早已印证这个民族在扩张问题上的赌徒基因。
但关键矛盾在于,美国通过85个驻日军事基地实现对日本的全面把控,两者的核心利益并不完全重合——美国可以容忍日本制造动荡,却绝不容许其脱离掌控,更不会为日本的野心牺牲自身核心利益。
日本敢赌国运的根本原因有二。
其一,是重夺大国地位的野心驱使。在军国主义者眼中,若能借台海等议题挑起冲突并拉美国下水,便可强化正在成型的“亚洲北约”,而日本作为该体系的核心成员,有望复制二战后借战争红利崛起的路径,彻底摆脱“战败国”标签。
其二,台海问题在全球金融资本主导的地缘博弈中,已被异化为影响西方利益重构的关键节点。日本清楚,只要搅动这一议题,就能在中美博弈中凸显自身价值,为其军事扩张和政治松绑寻找借口。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4年3月日本加息时,其“走钢丝”式的举动就已显露端倪——要么借机争取部分经济主权,要么被美国进一步收紧控制。
到当年5月日元崩盘,局势更趋明朗:日本极可能为迎合美国需求挑动地缘动荡,继续扮演“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母”角色,将矛头直指中国。
这一判断至今未变,而日本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更印证了这种风险:自民党与极右翼政党维新会结盟,明确提出“两年内修宪”,计划删除和平宪法第九条“不保有战力”条款,2026财年防卫预算申请额高达8.85万亿日元,实现“十四连增”,甚至计划恢复“大佐”等旧日军阶用语,军国主义复辟迹象昭然若揭。
支撑这一判断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元体系与北约主导的全球利益格局。
美国的核心利益本质是维护全球跨国金融资本的统治力,具体体现为美元霸权与北约军事体系的双重保障。
日本作为美国的“亚太棋子”,其行动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利益展开,但又在依附关系中暗藏挣脱掌控的野心。这种“依附式博弈”构成了美日关系的常态:日本借满足美国需求换取博弈筹码,却一次次陷入更深的控制,而美国的经济与政治钳制,反而让双方形成“越绑越紧”的共生关系。
从全球资本博弈视角看,日本的冒险冲动有着更深刻的背景。苏联解体后,欧元凭借苏联资产货币化的红利崛起,与美元形成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
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压制欧元后,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产能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双重角色,成为美元体系的重要缓冲:既以廉价产品帮助美国平抑通胀,又以外汇储备回流支撑美元流通。
但随着中国产业资本壮大,以及欧盟与俄罗斯的能源整合威胁美元霸权,美国亟需在亚太制造冲突,阻断区域经济整合,日本便成为最佳棋子。
俄乌冲突的剧本更让日本军国主义者看到了“机会”。
美国通过北约绑架欧盟,以军事冲突打断俄欧整合,原本计划流向美国的资本虽部分转向中国,但这种“冲突获利”模式让日本深受启发。
在其看来,若能复制乌克兰模式,一边牺牲普通民众充当“炮灰”,一边借战事获得美国援助、强化自身在“亚洲北约”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在西方世界洗白历史罪行,重现大国荣光。这种“以小博大”的诱惑,对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者而言难以抗拒。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国内已为军国主义复辟构建了基础。战后对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加之经济长期停滞,让历史修正主义大行其道。
日本右翼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史实,通过教育篡改历史,不断淡化战争罪责。而美国为推行“印太战略”,对日本军事化采取纵容态度,进一步助长了其冒险气焰。这种“外部纵容+内部发酵”的组合,使日本的赌徒心态不断膨胀。
但日本的宿命早已注定。它始终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其所谓“赌国运”,本质上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衍生品”。美国需要的是可控的动荡,而非失控的战争——若日本的冒险危及美元霸权或美国本土安全,美国定会毫不犹豫地加以遏制。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让任何针对中国的军事冒险都将付出毁灭性代价。
日本军国主义的“赌徒心态”,既是历史劣根性的延续,也是当前国际格局的产物。它敢赌,是因为野心与利益的驱动;它难成,是因为被操控的地位与实力的悬殊。
历史早已证明,赌国运者终将被国运抛弃。面对这种潜在风险,我们既要保持高度警惕,更要以强大的实力筑牢防线,让任何军国主义冒险都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