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存在了超过六百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至今关于商朝的国号究竟是商还是殷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史记·殷本纪》里提到,除了契被封于商之外,其他所有关于国号的记载,都是殷。例如开篇提到殷契,母曰简狄,还有太甲时期诸侯咸归殷、太戊时期殷复兴等等。显然,司马迁更倾向于使用殷朝这个名称,而不是商朝,因此这篇传记被称为《殷本纪》。
但与《史记》的这一观点不同,许多文献中提到的却是商和殷并存的现象。比如《尚书》就提到过虞、夏、商、周等历史时期,其中第三篇专门讲述商,显示商朝的国号是商。但在《西伯戡黎》一文中,祖伊却对纣王说:天既讫我殷命,这也表明商朝的国号同样可以称为殷。 传统解释认为,由于盘庚迁都至殷地,商朝的国号由商变为殷,所以商朝既可叫商,也可叫殷。这种解释看似有道理,但其实并不完全成立,因为在从契到盘庚迁殷之前,商朝已经迁徙了多次,难道每次迁徙都要更换国号吗?而且,商朝的发源地是在商地,但后来的商都早已不在商地,那么为什么国号还是叫商?由此可见,单纯把商改为殷并不足够解释清楚。 既然如此,商朝的国号究竟是商还是殷,或者说两者并存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答这个谜题,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甲骨文来研究,结果却颠覆了许多人的传统认知。 **甲骨文揭示真相** 过去百年间,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17万枚甲骨文。其中,关于商政权的称呼只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没有一枚甲骨文提到殷。甲骨文大师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中指出,史书称盘庚迁都后商朝改称为殷,但是在大量的卜辞中,并没有出现殷字,反而屡次出现入商的记载。这表明,商朝在文丁、帝乙时期,即使迁都至河北地区,国号仍然是商。 与此相对,甲骨文中只出现了五次殷字,青铜器上也仅出现过一次。并且这些出现的殷字大多与地名无关,因此可以推断,甲骨文中的殷并不可能是商朝的国号。 有学者认为衣字与殷相通,并指出甲骨文中确实有一些衣的记载。学者冯时在研究中指出,商人实际是用‘衣’作为地名,而不是国号,而且衣和作为国号的商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虽然盘庚迁都之后,商朝的王廷位于衣地,但在武王灭商之前,衣这个名称始终没有作为商代的国号使用。 因此,事实证明,商朝的国号从未自称为殷或衣,而始终是商。 **商朝为何又叫殷** 那么,商朝为何又被称为殷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西周的青铜铭文中找到。 在西周初期,武王打败商朝后,西周的贵族们为了纪念这一事件,铸造了许多青铜器,像利簋就是武王赏赐给贵族利的一件青铜器,其中的铭文提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表明西周称商朝时依然使用商这一名称。 但在西周早期,虽然衣字偶尔会被用来代替商,然而多数铭文中依然称其为商。直到周康王晚年,才开始普遍将商改称为殷。例如,在大盂鼎铭文中就出现了我闻殷坠命等表述。所以,商朝被称为殷是因为西周人对商朝的他称,并不是商人自称。史记中称商朝国号为殷是一个错误。 **周人为何称商朝为殷** 周人为什么要称商朝为殷?有学者提出了几种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殷表示的是作乐之盛,暗示商朝繁荣的时期。然而,甲骨文中的殷字并不符合这种解释,它更像是与痛相关的意思。学者于省吾则认为,殷本义是表示疾病的复发,这个解释与《广雅》中的殷字意义相符。 因此,周人称商朝为殷,可能有贬斥的意味,暗指商朝的衰亡,并且借此强调周人取而代之的合法性,也可能是对周人自己的一种警示,让他们从商朝灭亡中吸取教训。 总的来说,商朝的国号是商,而殷是周人对商朝的称呼,背后可能包含着对商朝的批评和警告,类似于后世在政权稳固后对前朝的否定。至于商人是否也有类似的做法来对待夏朝,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