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广为人知的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两句话充分反映了韩信的崛起与萧何的推举密切相关。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使得刘邦最终任命这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韩信为大将军。那么,刘邦和萧何又是如何发现韩信具备军事才能的呢?而韩信在成为大将军后,是否真的担任了汉军的最高统帅呢? 在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他的生活并不顺利,甚至有些窝里横。首先,韩信的出身平凡,缺乏像张良那样的显赫背景;也没有项羽那样的名门血统,更没有孙武和庞涓那样师从名师。与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不同,韩信没有早早得到投奔刘邦的机会,也没有机会从一开始就与这些有能之人共同打拼。此外,韩信在年轻时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往事——他曾在淮阴的街头被一个泼皮羞辱,为了保命竟然从对方的胯下钻过。虽然后来有人将这一行为解读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举动确实让人看不起,被视为胆小怕事。
这样一个出身普通、没有显赫背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人,为什么萧何会推崇他为国士无双,并三番五次向刘邦力荐?作为一位刚刚经历了激烈战争的刘邦,为什么仅仅凭借萧何的推荐,就将韩信任命为众将之首的大将军?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韩信当时从项羽的军队逃到刘邦这边,正是刘邦的军队处于低谷时期。当时,刘邦的军队不仅人数少,士气低落,而且项羽的楚军正在如日中天,经过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名声更是响亮。相比之下,刘邦的处境就显得非常困难:他刚从鸿门宴中逃过一劫,接着被项羽打发到了偏远的巴蜀地区。刘邦的精兵强将几乎全被项羽收走,只剩下了三万老弱病残的士兵。这些士兵大部分来自中原,对西部的巴蜀并不适应,因此士气也十分低落,许多人甚至选择了逃跑。 面对如此困境,刘邦集团急需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来打开局面。此时,韩信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可以说,韩信是出现在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遇上了一个需要他的刘邦。如果换作其他时机,刘邦是否会给韩信机会,恐怕就难以说清了。毕竟刘邦虽然经历过战场,但他绝对不会在不确定韩信有实战能力的情况下,轻易把自己的大军交给他。 虽然韩信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淬炼,但他依然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首先,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即使在最困顿的时候,韩信依然身形挺拔,走路时昂首挺胸,佩剑而行,这也是他在淮阴街头被羞辱的原因之一。韩信的外形吸引了许多人注意,在项羽军中,他也因此成为了执戟郎中,算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在投奔刘邦后,韩信因触犯军法而被判死刑,但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雄浑的气度在临刑前向夏侯婴喊话,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愿望,最终得到了夏侯婴的救援。夏侯婴听后发现韩信不仅外表出众,且胸有成竹,便将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被韩信的表现打动,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行,还任命他为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供应。虽然这个职务并不是韩信的强项,但他在这个岗位上的表现却令萧何非常满意。萧何与韩信频繁交谈,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正因如此,萧何才会在夜晚追赶韩信,并在刘邦面前力荐他担任大将军。 萧何的月下追韩信行动,实际上是向刘邦表明,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作为刘邦最重要的助手,他的推荐在刘邦心中有着很大的分量。此时的刘邦,正缺少一位能够带领军队打胜仗的军事指挥官,虽然刘邦的谋士张良被韩王召回,但刘邦依然非常需要一个合适的军事人才。刘邦并不拘泥于身份地位,最终接受了萧何的推荐,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虽然如此,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初衷,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对萧何的尊重,而并非立刻对韩信的完全信任。 拜将后,刘邦向韩信提出了一个面试题:他询问韩信有什么计策来帮助他打败项羽。韩信借此机会提出了汉中对,分析了汉军与楚军的优劣,提出了著名的东出战略,计划通过修栈道、暗度陈仓来打击敌人,最终平定了三秦,成功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听后非常高兴,初步信任了韩信。 然而,尽管韩信获得了初步信任和任命,刘邦并未完全交给他指挥。毕竟,韩信没有实际的战绩,仅凭理论上提出的战略,他还只是刘邦的谋士,行使参谋的职能。直到刘邦在彭城大败,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韩信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成功收拢溃散的军队,并带领他们打败了追击的楚军。 这次战斗,韩信不仅在刘邦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才能,还开始真正担任独立指挥的职务。几个月后,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单独指挥军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最终平定魏国、赵国和代国,成就了他的军事传奇。 然而,尽管韩信最终获得了极高的职位,拥有了数十万大军,他始终没有真正担任过整个汉军的最高统帅。即使在垓下之战中,韩信虽然指挥了联军围歼楚军,但他仍然是临时的前线指挥官。从一开始,韩信的大将军头衔虽然名义上非常高,但实质上他并未真正担任过整个汉军的统帅。因此,在职场上,能力和实绩远比头衔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