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明章之治被视为汉代辉煌的时期,主要是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共同治理的年代。这个阶段,东汉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社会安定、民众安居乐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然而,尽管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刘庄与刘炟在治国理政上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虽然他们是父子。刘庄继承了父亲光武帝刘秀的政策,加强了对宗室、外戚和勋贵的控制,甚至压制了他们对朝政的干预。与此不同,刘炟上位后,放松了对外戚的限制,开始重新启用外戚,开启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一情况在刘炟去世后愈加严重,成为东汉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理解为什么刘炟会逆转父亲的政策,重用外戚,就必须了解汉朝外戚掌权的历史。最早,汉朝的外戚掌权出现在吕雉时代。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因威信不足,导致吕雉篡权,建立了吕氏外戚集团。吕雉去世后,开国功臣如周勃、陈平联合其他诸侯王推翻了吕氏集团,拥立刘邦之子刘恒为汉文帝。这一事件埋下了外戚干政的种子,每位皇太后似乎都渴望像吕雉那样建立家族的权力。 在西汉时期,除了吕氏外,还有窦氏、王氏等外戚势力,特别是王政君和王莽的王氏集团,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由于这一历史教训,东汉初期的刘秀对外戚问题极为警惕,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外戚干政。他的两位皇后,郭皇后和阴皇后,代表了两大勋贵集团,且这些家族曾是刘秀建立东汉的功臣。但在刘秀晚期,由于权力斗争,郭皇后被废除,刘疆失去太子之位。 当汉明帝刘庄继位后,他深知外戚干政对国家治理不利,因此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这些贵族的权力。在刘庄的统治下,外戚、宗王及开国元勋家族被逐步排除在朝廷之外,远离了政权核心。即便是刘庄的母亲阴丽华的家族也未能例外。这一措施使得东汉的政治逐渐稳定,社会进入最为繁荣的时期。然而,刘庄去世后,刘炟继位成为汉章帝。在刘炟刚登基时,后宫仍由马太后控制,外戚的权力依然受到压制,外戚并未能掌握朝政。 然而,在马太后去世后,刘炟改变了父亲的政策,开始重新让外戚掌握重要职权,尤其是马太后的家族。马太后的兄弟马防和马廖开始崭露头角,马防本是黄门郎,刘炟任命他为中郎将;马廖原是虎贲中郎将,后被晋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马家崛起并未导致滥用权力,因为马援与马太后曾严加管控。然而,刘炟宠爱窦家,并立窦氏为后时,外戚的干政局面变得不可控制。窦家的势力逐渐扩大,窦宪、窦笃等人担任了重要职务,权力的扩展引起了其他外戚的忌惮,局势逐步失控。 刘炟去世后,窦太后接管了朝政,扶持年幼的汉和帝刘肇,开启了东汉外戚掌权的新阶段。至此,东汉的政治格局逐渐回到了类似西汉时的皇太后掌权模式,外戚的专权成为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刘炟深知外戚掌权的危害,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不得不采取纵容外戚的策略,实际上是为了稳固自己尚不稳固的政权。 回顾汉朝历史,外戚干政通常始于皇太后掌权,逐渐演变为外戚专权,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刘秀和刘庄父子都曾深受西汉教训,因此采取多种手段防止外戚掌权。然而,刘炟年仅十九岁,政治经验尚浅且缺乏有效支持,导致他无法依赖现有官员解决国家危机。因此,他不得不依赖外戚的支持。尽管马家和窦家等外戚未必完全滥用权力,但这一政治格局为后来的外戚专权埋下了隐患。刘炟在尽力平衡外戚与朝臣之间的权力时,采取了增强中央集权、削弱朝臣影响的措施,但外戚势力过于强大,最终未能有效遏制。尤其在刘炟去世后,窦太后进一步强化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成为东汉衰亡的催化剂。这一过程与西汉灭亡的原因极为相似,外戚专权最终导致了国家政治的混乱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