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起了魏灭蜀之战。这场战斗中,邓艾通过偷渡阴平进入益州腹地,在击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后,成功包围了成都,迫使蜀汉的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因此,蜀汉在这一年宣告灭亡。值得注意的是,东吴作为蜀汉的盟友,也曾试图派兵前来救援,但最终因距离过远未能及时支援。 从公元263年起,东吴独自对抗曹魏和之后的西晋王朝,直到公元280年,西晋最终消灭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然而,问题是,司马昭在消灭蜀汉后,东吴为何能够再坚持17年呢?
首先,我认为成都之乱和西晋代魏的局势,为东吴提供了喘息的机会。蜀汉灭亡后,邓艾作为主力将领,很快就遭到了钟会的诬陷,被司马昭囚禁。而与此同时,姜维和钟会则密谋在成都起兵造反。 邓艾被囚禁后,钟会带领大军进入成都,凭借自己手中的猛将和精兵,迅速镇压了益州。然而,他心高气傲,不愿屈居他人之下,于是发动了叛乱。钟会计划派姜维率兵从斜谷出发,占领长安,并通过陆路和水路进攻,意图一举恢复蜀汉。但姜维的真正目的并非归顺钟会,他只是想趁乱恢复蜀汉的旧业。 不过,在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和姜维因兵变而双双死于乱军之中。随着钟会和邓艾的死,曹魏错失了趁机攻打东吴的机会,这也让司马昭更加谨慎,不敢贸然出兵。成都之乱虽然平定了,但也为东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继位的司马炎忙于接管魏国事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付东吴。因此,东吴得以在这段时间内组织防线,加强自身实力,并逐渐适应了单独与西晋对抗的局面。 接下来,西晋虽然实力强大,但仍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公元270年,鲜卑族的首领发起叛变,史称秦凉之变。当时,秦州刺史胡烈出兵平叛,结果不仅失败,还被鲜卑大军击杀。 胡烈死后,西晋派出的其他大将也纷纷阵亡。此时,西晋的西北地区震动不已。为了应对鲜卑叛乱,司马炎投入了大量兵力,历时九年才最终平定了西北的局势。在此过程中,西晋损失了大量名将和兵力,严重影响了整体局势。若秦凉之变失控,西晋将不得不同时面对东吴和北方的双重压力,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梦想将可能落空。 除了外部压力,东吴的长江天险和其强大的水军也是其能够在蜀汉灭亡后坚持17年的重要因素。长江的自然屏障使得东吴在防守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东吴多次成功抵御魏国进攻的重要原因。此外,东吴的将领陆抗也为国家的存续立下了赫赫战功。 陆抗作为陆逊的儿子,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华,还在多次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公元272年,吴国将领步阐背叛,将西陵投降西晋。西陵是东吴长江防线上的重要节点,一旦失守,东吴的防线将面临严重威胁。此时,西晋派出三路大军进攻,但陆抗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不仅击败了西晋的援军,还成功消除了背叛者步阐,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机。然而,公元274年,陆抗去世,东吴失去了这位重要的将领。最终,公元280年,西晋调集20万大军进攻东吴,东吴在无法抵抗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三国时代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