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大臣,被誉为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那么,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以及个人修养如何呢?谁才是最杰出的呢?
**曾国藩** 在四位大臣中,曾国藩的学问可以说是最深厚的。他一生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在打仗时总是和士兵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深得属下的爱戴。即便身居高位,曾国藩从不自视过高,总是谦虚谨慎,真正做到了不居功自傲。他有能力在风头最劲的时候急流勇退,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曾国藩严于律己,主张以德行求取官职,重视礼治,以忠诚来谋划国家政务。即便他身居高位,也始终没有超越皇帝的权威,最终能够全身而退,做到封建社会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某种意义上,曾国藩可谓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堪称圣人。 **左宗棠** 在个人修养方面,左宗棠与曾国藩不相上下。左宗棠的最大功绩就是亲自率兵收复了新疆。在当时腐败严重、屡次战败的大清朝,这一壮举无疑让人振奋,是一件令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事。 左宗棠还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为了拉拢他,慈禧太后曾将一位宫女章怡赐给他作为小妾。然而,在新婚之夜,左宗棠不仅没有触动章怡,反而把她当成自己的孙女一样对待,还严格要求家人照顾她。左宗棠表示,等自己去世之后,应该为章怡找一个好人家,再将她嫁出去。 与曾国藩和李鸿章相比,左宗棠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争议,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评价都非常高。曾国藩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一直被视为刽子手;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常被指责为卖国求荣。相较之下,左宗棠几乎没有负面评价,成为了众人称道的正面人物。 **李鸿章** 李鸿章无疑是四位大臣中争议最大的一位。我记得小时候的历史书曾经这样评价他:李鸿章花费十几年心血建立的北洋水师,就这样可耻地覆灭了,几乎将他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然而,近年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舆论不再一边倒地认为他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被塑造为一个运筹帷幄、忍辱负重、挽狂澜于既倒的正面形象。 我认为,李鸿章的治国理政能力堪比明朝的张居正,他的政治手腕非常高明,但在个人修养方面,显然不如左宗棠,更不能与他的老师曾国藩相提并论。 李鸿章一生中最大的失德之一,就是背信弃义。他曾诱使太平天国降服后,却将其降将处死,尤其是那场屠杀,几百名太平天国的王子和数万降兵死于他的刀下。为了促成这一屠杀,英国人戈登曾多次与李鸿章接触,甚至一度怒不可遏,拿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要求决斗。 此外,李鸿章个人生活的私德也备受批评。慈禧太后曾将一位宫女赐给李鸿章,而七十多岁的李鸿章竟然接受了。与左宗棠的高尚品德相比,李鸿章的个人修养则显得有些低下。 李鸿章的个人生活不像曾国藩那样节俭,他在吃穿用度方面较为讲究,私人财富也非常可观。总体而言,李鸿章是一位非常善于在官场中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政治家。他的治国理政能力非常强,官职一路升至中堂,位极人臣。但在个人修养上,他明显逊色于曾国藩和左宗棠。 **总结** 如果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李鸿章有点像汉朝的陈平,曾国藩和左宗棠则更像张良。张良的谋略无人能及,但他始终不求功名,以退隐的姿态最终功成身退,成为了历史上的成功典范。相比之下,陈平虽然也有过人之处,但更适合官场生涯,凭借着政治手腕和一些瑕疵,在多个朝代辅佐刘邦、刘盈、吕后、文帝,官至丞相,三朝元老,稳稳地度过了漫长的官场生涯。 总体来看,曾国藩和左宗棠在个人修养和军事才能上都堪称完人,而李鸿章则更加擅长政治谋略,虽然他在官场上极为成功,但其个人品德和修养方面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