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百万到三万 中国古代的战争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参战的庞大人数。回顾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时期,战争的规模几乎可以达到百万大军的程度。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参战人数却显著下降,哪怕几万人的军队也会被认为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这种变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以战国时期为例,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兵力分别达到60万和45万;秦国名将王翦在灭楚之战时,兵力同样动用了60万。而在秦朝末年,刘邦攻占彭城时,联军的兵力更是高达56万。再来看三国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号称拥有80万兵力;隋炀帝在攻打高句丽时,也曾动员过100万大军,且这还没有包括后勤保障人员。与这些巨大的军队规模相比,到了明清时期,尽管全国人口已经远超战国和秦汉时期,参战人数却急剧减少。例如,明朝的袁崇焕在指挥宁远和宁锦之战时,明军的兵力最多不过10万,而后金军队也只有6到8万。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激战,清军的兵力也不足3万,英法联军则只有8000余人。即使在咸丰帝面临国家危机时,清朝也无法调动10万兵力。这样的历史对比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大规模的战争逐渐成为了过去?
二、士兵自行携带武器上战场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为什么帝王可以轻松调动几十万甚至百万兵力。当时的军队并没有像今天那样的职业化常规军,而是依靠民军制、征兵制和府兵制等制度来组建军队。这些制度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并不依赖常规兵员,而是通过全民征召来快速填补兵员。 民军制主要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派出一名成年男子作为正卒,随时准备参战,其他家庭成员则作为羡卒,负责后勤保障。征兵制在秦汉时期普及,秦国规定17岁以上的男子必须服役两年,西汉也规定20岁以上的男子要登记服兵役。而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则要求农民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随时转为士兵。 这些制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平时农民可以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而战时则能迅速征集大量兵员。而且,国家几乎不需要承担士兵的日常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士兵的武器和装备通常并非国家提供,而是由士兵自带。比如《木兰辞》中,花木兰代父从军前,去市场上购买了战马、鞍具和武器,这正是民军制下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种民军制和征兵制能够迅速调集大量人力资源,因此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的军队规模往往能达到几十万甚至百万。然而,从经济和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牺牲大量的农业生产,而这在当时是无法长时间持续的。 三、国家为士兵发薪水进入宋元明清时期,职业化的常规军队逐渐形成。国家不再依赖征兵制度,而是开始承担军队的日常训练、武器装备,还为士兵发放薪水。例如,在北宋时期,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为36至55贯;明朝时,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时,为士兵规定的年饷为10两;到了清朝,八旗军的士兵每月领取6两银子,相当于每年72两。 随着职业化军队的建立,国家开始负责士兵的生活保障和训练开销,这也导致国家在扩充常规军队时面临财政压力,不可能轻易增加兵力规模。与此同时,职业化军队的最大优势在于,士兵经过系统的训练,战斗力和军事素质远超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的士兵。因此,军事上逐渐强调兵贵精不贵多,一支精锐的军队往往比一支庞大的军队更具优势。 因此,随着职业化军队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战争规模逐渐缩小,参战人数也相应减少。然而,军队的质量和士兵的战斗力却显著提高,战争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