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天国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几乎就是个把戏大师,整天装神弄鬼,穿着奇装异服,编写各种顺口溜来愚弄世人。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带领一个组织存在十四年之久,还占领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搞得风风火火?
洪秀全最初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那些把他推上这个位置的人,已经为自己的决策付出了代价。接下来,只能继续撒谎,把洪秀全包装成一个救世主。自从东王杨秀清因内讧去世后,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几乎被杀光,洪秀全在执政时也只信任身边的亲信,将朝政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大哥洪仁发和二哥洪仁达。 忠王李秀成被捕后,写下了一份供词,回顾自己所犯的错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懊悔。 其实,当时所谓的湘军、淮军,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如果他们真如传言中所说所向披靡,太平军怎么可能一再打败他们,甚至让曾国藩几次产生跳水自杀的念头?在攻占南京之前,那些清朝官员们几乎每个人都自备了箩筐,准备大肆抢掠,这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腐败。而湘军能够最终获胜,是因为太平天国的领导层,比清朝官员们还要腐败、堕落。这不禁让人感叹,正如那句老话说的,自作孽,不可活。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坚持十四年并且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呢?从李秀成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根本的原因。清朝政府不给太平天国的将士们任何退路,逼得他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李秀成提到,清朝当时对广东、广西地区的太平天国将士采取了斩首不赦的政策。如果当时清朝能稍微宽容一些,或许太平天国五年前就灭亡了。 所以,太平天国的将士并非不想投降,而是清军根本不给他们机会,连投降都不允许。例如,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北征失败后被迫投降,结果被押送到北京凌迟处死。这对太平天国的官兵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刺激。所以,他们只能抱着一种心态,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那就没有回头路了,只能继续拼命,反正无论怎样都是死,那就不怕了。 在与清军的关键决战时,李秀成得知几位大将有投降之意,于是召集郜永宽等人一起谈话。他表示,现在情况危急,主公已蒙尘,日子不会太久,大家都是两湖人,与他一样,已经没有退路。如果有想法,可以直接去做,他绝不会为难他们。这几位将领听后,表示一定效忠李秀成,保证不投降。 然而,郜永宽后来还是投降了,并且杀了太平军的慕王谭绍光,将其首级送给李鸿章的军队。三天后,郜永宽被李鸿章的军队杀害。李秀成感叹道:正因如此,现在没有人敢投降。事实上,李秀成自己也曾动过降意,他的大舅哥宋永琪曾与曾国荃手下的一名师爷接触,提出投降求和,但由于没有得到曾国荃的授权,李秀成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由于清朝对待投降者的绝对决绝,太平天国的军队只能拼死一搏,试图通过血战寻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内部矛盾重重,但在与清军决战时,他们能做到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清军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投降的将领置之死地?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入关时期。除了猛攻猛打,诱降也是清朝常用的策略之一。对于投降的敌军,清朝会给予重赏、升官发财,甚至送美女和财富,只要你投降,一切好商量。 正因为如此,很多曾经为明朝效力的官员和将领,在清军的威逼利诱下,放下尊严,投降了这个所谓的外来侵略者。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都是因为那些不愿投降的人引发的,而那些投降的,却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尽管清朝事后编写了《贰臣传》来讽刺这些降将,但至少这些投降者保住了性命,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这也反映出清朝在处理降将问题上的不公平,因为前期对待投降者相对宽容,后期却没有继承这一传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清朝统治者视反叛为死罪。历朝历代,对待反叛者从不手软,统治者对叛贼总是充满厌恶。太平天国之所以遭遇如此命运,正是因为统治者认为他们是叛徒、敌人,根本不把他们当做人看待。就像明朝对待李自成时,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和谈条件,即使明朝处于危机时刻,也宁可与清军合作,也不愿与反贼妥协。 这种做法让人无可奈何。清朝的统治最终也只是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如果当时清朝统治者能更多地关注民生,平息战乱,发展经济,社会和谐,或许中国早就迎来了更强大的崛起,而不至于陷入近百年的动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