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第一次见到郭嘉时,便感叹道:帮助我完成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这句话可以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事实上,郭嘉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跟随曹操征战南北,屡屡献出奇谋妙计,每当曹操犹豫不决时,总能从郭嘉那里得到最明智的建议。
然而,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深感痛惜。他感叹道:回忆郭嘉的功绩,实在是难以忘怀。曹操高度赞扬郭嘉的政治和军事眼光,认为他远超同辈,是自己得力的助手。 后来,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刘备麾下的法正,堪比当年曹操麾下的郭嘉。那么,法正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为什么能与郭嘉相提并论呢?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他出身于一个世家,祖父法真也是当时的名士。最初,法正与孟达一起投靠益州的刘璋。然而,刘璋并不是一位能用人如器的明主。虽然刘璋在益州百姓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法正等人却始终认为他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君主。 法正因为得不到重用,常常与朋友张松一起感叹自己无法施展才华。两人都觉得刘璋并非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直到建安十三年,张松被派遣出使曹操,在返回后,他便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联系,改而结交刘备这个与刘璋同为皇族的人物。赤壁之战后,刘璋见刘备大获全胜,便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刘备,询问应当由谁去接洽。 张松推荐了法正,虽然法正一开始并不愿意前往,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任务。见到刘备后,法正便被刘备的气度与才华所折服,深感刘备是一位不容小觑的伟大人物。刘备礼贤下士,广招天下英才,法正在与他短暂的一面之缘后,便决定加入刘备麾下。回到益州后,法正和张松暗中商议,要开始辅佐刘备。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便为刘备定下了战略方针:曹操势力过于强大,暂时不宜与其正面交锋;而孙权则势力根深蒂固,最好与之结盟,暂不可攻伐。这样一来,刘备若想在三国中分一杯羹,首先需要攻占荆州和益州。法正的投诚,可以说是刘备的一次天赐良机。于是,法正再次出使刘备,并带兵进入蜀地。占据益州后,刘备为了表彰法正的功劳,赐予他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钱财五千万以及锦匹千匹,这份赏赐甚至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相当,足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诸葛亮深知法正恩怨分明,二人同为刘备的肱股之臣,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诸葛亮负责掌控后方,让刘备能够专心于东征西讨;法正则凭借其奇谋妙计,随时为刘备提供最佳的战术建议。两人默契配合,使得刘备在短时间内便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在汉中之战前,正是法正的声东击西的巧妙计策,使得黄忠得以斩杀夏侯渊。夏侯渊的死令曹操震惊,而在得知是法正献计之后,曹操更是感叹,没想到刘备竟然有如此谋士。汉中之战后,曹操大败而退,他不禁感叹:我收获了众多英才,唯独未能得法正。 就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法正却突然去世,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法正的死发生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第二年,年仅四十五岁。对于刘备而言,法正的去世无疑是一次沉痛的损失。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说: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劝阻主公,避免东征;即便不阻止,也不会让局势如此危急。这句话表明,法正在刘备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的军事才干也让诸葛亮对其充满了信任与依赖。 后人更是用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来赞美法正的非凡谋略与智慧,足见他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