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创建者是商汤。在鸣条之战中,他攻灭了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这场战斗被称为“商汤革命”。商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尤其在儒家文化中享有极高的评价和崇敬。 商汤的儿子太丁是商朝的继承人,但关于他是否正式继位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他的君主地位可能仅存在于祭祀活动中,并未实际执政。 外丙是商汤的另一个儿子,太丁的弟弟。对于外丙是商朝的第二任还是第三任君主,学界有不同看法,这主要取决于是否认定太丁曾经继位。 仲壬是商汤的儿子,外丙的弟弟。关于仲壬是否是商朝的一位君主以及他的在位年限也有争议。尽管如此,已知他在位四年后去世。 太甲是商汤的孙子,他曾有一段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太甲在位的初期,商朝强盛,他任用贤臣伊尹,国家富强。然而,太甲因暴政而被流放,之后的《竹书记年》记载了一个不同的版本,称伊尹自立为王,并最终被太甲所杀。 沃丁是太甲的儿子,在位期间,伊尹去世。关于他在位的时间,不同的历史学者给出了不同的估计,大致为19到30年。
大庚是太甲的儿子,沃丁的弟弟,也是小甲的父亲。关于他的在位时间,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是5年,另一种则认为他在位了25年。 小甲的在位时间同样存在多个说法,有的认为他在位了17年,有的认为长达57年。他的都城为毫,至于具体是今天的河南郑州还是偃师市,也存在不同的说法。 雍己是太戊的弟弟,他在位期间,诸侯不再来朝拜,导致商朝逐渐衰弱。雍己死后,由他的侄子中丁继位。 太戊是小甲的弟弟,他在位期间,商朝国家大治,许多诸侯归附,整个天下安定。他在位的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15至75年之间。太戊有三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商朝的君主。 中丁即位后,他将都城从亳迁至嚣,这一迁都标志着商朝的第一次都城迁移。 外壬是中丁的弟弟,他的在位时间同样存在多种说法,普遍认为大约为5至15年。 河亶甲是中丁的另一位弟弟,他在位期间同样进行了迁都,并且征讨了外族,但商朝的国力依然逐渐衰弱。 祖乙是商朝再度兴盛的君主之一。他曾两次迁都,且在他统治期间,商朝得到了复兴。关于他在位的年数,宋初的《太平御览》记载他在位19年,而通过殷墟的卜辞考证,现代学者认为他在位可能长达75年。 祖辛是商朝的第15位君主,祖乙的儿子。祖辛死后,由他的弟弟沃甲继位。 沃甲是祖乙的儿子,也是祖辛的弟弟。关于沃甲的在位时间,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大约在5到25年之间,具体年数无法确定。 祖丁是沃甲的侄子,也是祖辛的儿子。他的在位年数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的历史资料记载为9年,而有的则认为他在位了32年。 南庚是祖丁的堂弟,沃甲的儿子。在他统治期间,商朝曾迁都。 阳甲是祖丁的儿子,也是盘庚的哥哥。相传阳甲在位时,商朝出现了衰败的迹象。 盘庚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他迁都至殷,恢复了商朝的强盛。盘庚的政策使商朝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因此史学上称其为“殷商”。盘庚的弟弟和后代在位期间,创作了多篇追思盘庚的文章,这些文章现在仍保存于《尚书》一书中。 小辛是盘庚的弟弟,在位时间仅为3年。在他的统治期间,人民非常思念盘庚,因此创作了3篇文章来追怀他。 小乙是小辛的弟弟。他曾命太子武丁在黄河边学习治国理政的道理,尤其是向甘盘学习。 武丁是商朝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以虚怀若谷、宽厚仁慈著称,但也以大量屠杀战俘著称,殷墟出土的祭祀遗物中,约有70%是武丁时期的活人祭祀。他在位时,商朝的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三元合金工艺和琢玉工艺非常先进。 祖己是武丁的嫡长子,也是祖庚的哥哥。他是商朝的一位有争议的君主,史学家如郭沫若认为他早于武丁去世,并且在殷人祭祀中受到祭拜。 祖庚是商朝的君主之一,他是祖乙的弟弟,祖甲的哥哥。兄弟之间的命名方式颇为特殊,令人费解。 帝甲(祖甲)建立了完整的周祭制度,但在他晚年的改革中,商朝的王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埋下了商朝衰亡的隐患。《史记》记载帝甲生活奢靡、淫乱,因此商朝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衰退。 廪辛是祖甲的儿子,庚丁的哥哥。关于他在位的时间,存在不同的记载,且有多个版本的说法。 庚丁在位的年数也存在不同的记录,有的认为他在位6年,有的则认为他在位了31年。根据商周青铜器的推算,学者们给出了更多不同的版本。 武乙是商朝的君主之一。史书记载他性格狂傲,蔑视神权,最后因雷击而死。尽管如此,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武乙推行改革、得罪了巫师,才导致了他被刻意丑化的形象。 太丁(文丁)是商朝的另一位君主。关于他在位的记载,史记中仅提到九个字:“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 帝乙在位期间,继续征伐东夷,但战争使得商朝国库空虚,国家陷入困境。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史记》记载商纣王才智过人,但他对东夷的战争造成了商朝的财力透支,最终被周武王所灭。关于“酒池肉林”的故事,这与商纣王宠爱妲己有关,但现代学者质疑这一事件可能是后世周朝为了政治需要而编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