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许多智谋如同璀璨的星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其中有一策,因种种原因未能得以实施,令人不禁叹息,这就是鲁肃提出的榻上对之计。
鲁肃初见孙权时,便畅谈天下形势。他敏锐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汉室已经无法复兴,曹操如同昔日的项羽,虽然短期内占据了北方,但根基并不牢固。而江东一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民众富庶,军力强大,是一片能与曹魏抗衡的沃土。鲁肃提出,孙权应当先稳固江东,再逐步扩展势力,首先争夺荆州,然后进攻徐州,最终为称帝打下基础。当时局势发生变化,曹魏出现不稳定的机会,东吴便可以北伐,剿灭曹魏,统一中原。这个谋略深思熟虑,眼光远大,为东吴指引了一条明确且可行的发展道路。 当时的东吴,占据着长江这一天险,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战将如云,谋士众多,实际上具备了成就大业的条件。如果按照鲁肃的计划稳步推进,首先稳定荆州,把它打造成北伐的前线,不仅可以为进攻曹魏提供有利的战略基地,也能够保障后方安全。同时,东吴还可以广纳贤才,整顿兵力,积蓄力量,一旦曹魏内部出现变故或战略失误,东吴便能趁机北上,仿效刘邦当年从汉中起兵,逐步蚕食曹魏的领土,最终实现一统中原。 然而,历史的进程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虽然孙权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吴内部的分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随着关羽北伐,东吴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偷袭荆州,虽然一时占得荆州之地,但却因此与蜀汉结下了仇怨,打破了孙刘联盟。这一事件使得东吴与蜀汉的关系恶化,也导致东吴错失了联合对抗曹魏的最佳机会。此后,东吴偶尔尝试北伐,但多是表面功夫,未能形成持续而有力的战略攻势。与此同时,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最终让鲁肃的榻上对之计被搁置,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回想如果榻上对得以成功执行,东吴若以荆州为跳板,与蜀汉联合,或逐步削弱曹魏的力量,那么中原的局势或许早早就能定型,三国历史的走向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可惜,历史无法重写,这一谋略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遗憾的未竟之计,留下了后人无尽的惋惜与感慨。世事难料,机遇稍纵即逝,这一未实现的雄图霸业也只能在史册中成为人们的憧憬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