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四野(第四野战军)抽调萧劲光率领两个军组成先遣兵团,首先南下。当部队抵达豫南的鸡公山一带时,接到上级的指示,决定组建一个新的兵团。随后,兵团被分为12兵团、13兵团、14兵团和15兵团四个兵团,具体领导安排如下:12兵团由萧劲光担任司令员兼政委,13兵团司令员为程子华,政委为肖华;14兵团司令员为刘亚楼,政委为莫文骅;15兵团司令员为邓华,政委为赖传珠。
从这些任职安排可以看出,除了12兵团由萧劲光一人担任军政两职外,其他三个兵团都有单独的司令员和政委。那么,为什么只有12兵团由萧劲光一人承担军政双重职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萧劲光的资历非常老,属于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
萧劲光早在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开国将领中资历非常深厚的几位之一,仅与朱德、聂荣臻、陈赓等人不相上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便早早担任了红五军团的政委,红五军团是一个起义部队,后来走出了很多开国将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三大主力师和一支留守兵团,后者主要负责陕甘宁一带的安全,兵力与三大主力部队不相上下。因此,萧劲光当时在红军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劲光的职务不断提升。抗战胜利后,他本应被派往山东战场担任副司令,但在途中转赴东北,加入了新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担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初到东北时,他作为参谋长深入基层,检查部队情况,并进行整顿,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1946年10月,萧劲光被任命为辽东军区的司令员,和当时的政委陈云一起,开始在南满工作。陈云不仅是政治局委员,还是东北局的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随着南满局势逐渐稳定,萧劲光调回东北局工作,担任东北军区的副政委以及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随着平津战役的结束,萧劲光率领先遣兵团南下,途中新任命为兵团司令。至于政委的任命,尽管东北的军政干部非常丰富,但与萧劲光能够搭档的却不多。兵团的副司令员通常是从纵队司令提拔上来的,资历和职务与萧劲光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政工干部相对较少,合适的搭档更难找。当时,四野的兵团规模庞大,一个兵团的兵力接近20万人,而一野和二野的一个兵团人数也差不多,且每个兵团有四个师,因此,萧劲光在南下过程中不仅需要负责军事指挥,还要抓好政治工作,避免在士气高涨的情况下发生麻痹大意的情况,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作为政工出身的萧劲光,他的军政能力非常强,但毕竟一个人需要承担的工作太多,工作压力也非常大。
当时,四野的兵团规模庞大,每个兵团将近20万人的规模远超其他野战军的兵团,军政工作压力巨大,萧劲光既要做好军事指挥,又要关注政治工作,防止部队在关键时刻出现松懈。萧劲光虽然之前是以政工工作为主,后来转为军事主管,但他的军政能力很强,依旧能够胜任这样的双重角色,尽管任务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