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关系紧张,外交部和文旅部陆续发出安全提醒,甚至有航司主动开通免费退票通道,但日本机场里中国游客的身影,依然还有不少。
这一幕,怎么看都透着一种“信息错位”的荒诞感。可仔细一想,这事还真不是个别现象。你问这些人为啥还要去日本,答案出奇地一致:“机票早买了”,“日本很安全”,“我只是去旅游”。
2025年底,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不仅在我国引发强烈反弹,也再次给本已紧张的中日关系添了一把火。
外交部立马发声谴责,文旅部也跟进发布了“避免赴日”的提醒。紧接着,民航系统也罕见开绿灯,允许免费退票改签。
国家在说:情况不妙,大家尽量别去。可现实却是,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赴日人数接近750万,堪比疫情前的高峰期。
东京、大阪、京都等热门城市的景区里,中文此起彼伏,连日本媒体都调侃:“中国游客回来了,哪怕他们的政府不欢迎。”
面对这样的场景,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一个事实——国家不是无的放矢地喊你别去,而是这个时间段不适宜赴日旅游。
东京地铁上,曾有中国留学生被骚扰却无从申诉;银座街头,中国游客被偷包,案件至今未破;还有一些网友爆料,入境时被日本海关特别“关照”,盘问时间长达数小时。
机场排队过安检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卷进这场旋涡里了。
这事说起来可能扎心,但也必须说清楚——你在日本消费的每一块钱,最后都不是单纯进了商家的口袋。
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总额约为7万亿日元。别小看这笔钱,它几乎成了日本旅游业复苏的核心动力之一。与此同时,日本的防卫开支也在持续上涨,甚至宣布将军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
你说这俩事儿没啥关系?可日本政府靠旅游业拉动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再拿去升级军备、扩充军力。
别忘了,日本近年来在台岛问题上频频表态,不断试探我国底线。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不禁要问:这趟旅行,真就那么值?
很多人抱着“我只是去旅游,没必要上纲上线”的心态,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当国家已经明确亮出“安全红灯”,这不是洒脱。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真觉得自己能避开一切风险,那你对国家的提醒视而不见,对那些正在为国家安全焦虑的人,又是否公平?说到底,这不是“能不能去”的问题,而是“该不该去”。
不过也有许多明智的游客,选择在这个敏感的时间段,赴日机票酒店退订,据官媒报道,中国大陆至日本航班量大幅下滑!
尤其是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每个公民的决定,都可能放大成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态度的观察样本。
旅行本该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可以期待春天里的樱花、秋天里的枫叶,但别在国家利益受损的时候,去当那个“不合时宜的游客”。
你可以不懂国际局势,但不能视而不见,富士山不会跑,京都的秋也年年有,真正值得守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底线。
如果确实想去旅行,咱们可以挑一个好的时间段,这样不仅有利于能够更好地欣赏风景,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我们理解每个人对旅行的自由期待,但自由不应脱离现实和大局。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任何个人的选择都不再只是“私事”,尤其当这些选择可能被外界误读为对国家立场的“冷漠”时,更需要冷静判断、慎重决策。
风景不会消失,安全才是底线。建议有赴日计划的旅客认真了解最新动态,关注官方通报,权衡个人安排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出行。
真正负责任的旅行者,应懂得何时该出发,何时该等待。理性赴日,不盲目、不侥幸,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