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是否有草原民族征服中原政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些学者曾提出,草原民族第一次征服中原政权出现在公元前771年,当时西周灭亡于犬戎之手。尽管西周当时存在内乱,但犬戎作为少数民族,确实第一次摧毁了一个中原政权。
还有学者认为,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政权被赵国(赵政权)灭掉,也可视为少数民族征服中原政权的一个例子。不同的是,虽然少数民族灭掉了中原政权,但他们没有能够在之后立足,而且很快也自己衰亡了。
到了唐朝之后,草原民族的政权逐渐崛起并成功占领中原,出现了辽、金、西夏等政权,接着是元朝和清朝。这些草原民族政权不仅占领了中原,而且逐渐融入到中原历史当中,被记录在《二十四史》之中。相比于唐朝之前的政权沦陷,唐朝以后的沦陷可以说是完全被征服了。那么,为什么草原民族能在唐朝之后成功征服中原?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一、王朝衰落论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之间,像是彼此的孪生兄弟一样。无论中原政权如何更替,草原政权总是虎视眈眈,随着中原政权的强盛而崛起。例如,秦朝时,匈奴虽然遭到秦军追击,匈奴却凭借莫顿单于的出现迅速恢复并统一了匈奴部落,甚至在白登山之围中完成了壮举。但匈奴的强势并未持续太久,接着汉朝崛起,汉武帝通过强大的军事行动逼迫匈奴退居北方失去控制地。
汉朝末期,乌桓和鲜卑的势力虽然强大,但汉朝的崩溃是以强者姿态发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也没能稳固。而到了西晋,由于内政的失败,诸侯混乱导致西晋衰败,西晋政权的崩溃速度远大于草原民族的崛起速度。因此,草原民族一度迅速崛起并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然而,这一时期,草原民族虽然建立了一些政权,但由于实力有限、缺乏统一,最终没有能够持久。
直到唐朝时,草原民族崛起的模式发生了转变。突厥一度崛起,但他们与隋朝的三次大战使突厥分裂,最终被唐朝打败并成为唐朝的“附庸国”。由此可见,草原民族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中原政权自身的衰落和瓦解。
二、气候变迁内因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有一个天然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这个界线使得农耕民族无法向北扩展农耕,而草原民族也不愿南下牧羊,双方基本保持和平相处。然而,灾难频发的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能够借助集权制度应对蝗灾、旱灾、洪水等天灾,而草原民族则因为分散且经济结构单一,抵抗天灾的能力较差。天灾发生时,草原民族便可能会南下掠夺资源以维持生存,这就造成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不过,草原民族的进攻通常以掠夺为主,并不会直接摧毁中原政权。天灾对草原民族的影响较小,进攻更多是为了生存所需。但从公元880年到1230年,全球气候逐渐转冷,这对北方草原的气候造成了极大影响,牧草枯萎,牛羊大量死亡,草原民族的生存压力急剧增大。为了生存,他们的进攻开始变得愈发猛烈,甚至连信仰和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农耕文明的优点。
这一时期,草原民族不再仅仅是为了抢劫而征战,而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草原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攻势,甚至采取了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征服中原。这种变化显著地扭转了草原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战争格局。
三、草原民族变异说
草原民族的汉化运动可追溯到前秦和北魏时期,尤其是在北魏时期,汉化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北魏的汉化影响深远,甚至成为后期其他草原民族学习的模板。随着历史的推移,辽国、金国、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步采纳汉化政策,学习并模仿中原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方式。
例如,金国的完颜阿骨打便开始模仿唐宋三省制,设立中央政府机构,改进军队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渐渐形成了一个集权的封建政权。金国的汉化逐渐深入,尤其是金熙宗时期,他大力学习汉制,并严格按照唐朝官员品级和礼仪来管理政务,甚至在军事机构和监察体系方面也进行了模仿和改革。金国的这一系列改革大大增强了它的行政效率,并且使得它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金国的这种转变使其在战斗力和管理上都变得更加高效。在经历了剧变之后,草原民族已不再是原来的面貌,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了一个新的政治实体。
四、武器的差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战场上,武器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中原王朝虽然有强大的盔甲体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唐朝以后,军队数量庞大,但装备质量逐渐下降,特别是末期,兵员和盔甲质量较差。相比之下,草原民族则依靠骑兵的优势,拥有更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古代战马的强大机动性和战斗力,堪比现代的坦克,是战场上的关键。
尽管中原王朝曾凭借强大的骑兵体系占有优势,但在唐朝以后,由于丧失了北方的牧马基地,步兵与骑兵的对抗变得极为困难。更重要的是,马镫的使用使得骑兵的战斗能力大大提升,这对于擅长骑兵作战的草原民族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由此,草原民族的骑兵优势逐渐压倒了中原王朝,即使中原王朝在兵员和装备上曾占有一席之地,最终还是败给了草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