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3年,康熙皇帝临终前,历时十多年的九子夺嫡之战终于告一段落。此次激烈的权力斗争决定了清朝未来的走向,而最终胜出的人是雍正。雍正本来并不被康熙看重,但他却凭借着卓越的手段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继承人。
雍正能够最终成功,与两个人的帮助密不可分。一位是陕甘总督年羹尧,另一位则是九门提督隆科多。这两人几乎掌控了京城内外的所有兵力,而老八等其他王子手中并没有实权,因此他们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在雍正登基后,为了表彰这两位功臣的贡献,隆科多被封为名义上的“首辅”,而年羹尧则被封为地方大员,拥有了重要职务。
在雍正二年,年羹尧带领清军大败罗布臧丹增,他的名声因此迅速传播,声势大振。同年,雍正还加封了年羹尧的父亲为一等公,并授予了太傅的职位。年羹尧因此风头无两,正处在事业的巅峰期。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盛极而衰”,年羹尧因过于骄傲自大,渐渐显露出傲慢无礼的态度。他借着西北用兵的机会,私自积累了军权,这引起了雍正的不满,导致两人关系逐渐恶化。仅仅几个月后,年羹尧便从风头正劲的“抚远大将军”被雍正贬为杭州将军。
尽管如此,雍正仍然希望给年羹尧一个悔过的机会。但年羹尧依旧不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雍正察觉到年羹尧没有悔改的意思,最终决定铲除这个曾经的功臣。雍正三年,朝廷上突然多出了92条关于年羹尧的大罪状,显然,雍正已经下定决心要处理他。尽管年羹尧刚刚在一年之前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在权力斗争中,历史的残酷令人震惊。年羹尧最终因雍正的圣旨被赐死在监狱中。
雍正并没有就此罢手。在年羹尧死后,他将怒火转向了年家。曾经风光一时的年府,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年羹尧的长子年富和他的兄弟年希尧都被杀害,年府其他年满十五岁的男丁也被发配到边疆,形势极为严峻。
在抄家过程中,浙江巡抚富察·福敏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并呈交给了雍正。雍正看到这本书后,顿时口吐鲜血。这本书其实是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祺所写的随笔,记录了年羹尧征战过程中的一些事宜。汪景祺的性格与年羹尧非常相似,早年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失败,最终放弃了科举,选择四处游历,最后遇到了年羹尧。
汪景祺非常擅长奉承,见到年羹尧后,便吹捧他为“宇宙第一伟人”,这一番话深得年羹尧的欢心,便被聘为幕僚。然而,不幸的是,汪景祺也因为年羹尧的事件被牵连入狱。
富察·福敏在抄家的过程中翻阅汪景祺的书时,原本希望能找到年羹尧的罪证,但看完后却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汪景祺在书中曾经评论过雍正帝的年号“雍正”,他认为“雍正”这一年号不吉利,因为“正”字象征着停止,而历史上所有使用过“正”字的帝王,都没有好结局。例如,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使用“正隆”年号,仅在位六年便被杀,元朝的顺帝使用“至正”年号,最终被朱元璋赶出大都,而明朝的英宗和武宗也都遭遇了灾难。
汪景祺还在书中批评了康熙和雍正,并且写道:“皇帝挥毫不值钱。”这些言论无疑激怒了雍正。雍正在年羹尧死后,依然无法消解心中的怒气,将年羹尧的尸体从监狱中拖出来,暴晒在城楼上,示众。
汪景祺的嚣张跋扈最终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言行无疑加速了年羹尧的悲剧,而他本人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汪景祺的自负和傲慢,最终成为了年羹尧之死的催化剂。两人性格上的相似,也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