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曹丕的印象并不好。与其父曹操相比,曹丕作为君主显得相对逊色,不仅能力上不如父亲,还留下了诸如赐死甄夫人、逼迫兄弟等让人指责的行为。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差点逼死自己的叔叔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表弟,是曹操众多亲戚中最富有的一位。曹操起兵时,曹洪出资出力,帮曹操在扬州招募了数千名士兵,还在曹操在汴水战败时,献出了自己的战马,救了曹操一命。曹洪后来也立下不少战功,成为曹操的重要战将。
然而,在《三国志》中有一段记载让人对曹丕产生了更多质疑。当曹丕还是世子的时候,他曾向曹洪借过绢,但曹洪性格吝啬,拒绝了他。曹丕因此心生怨恨。后来,曹洪家的门客犯法,曹丕借机下令要治曹洪的死罪。许多大臣纷纷为曹洪求情,但曹丕却拒绝听从。甚至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也劝道,若不是曹洪在当年曹操起兵时的帮助,曹家恐怕早已没落。卞太后还提到,曹洪曾帮助曹操度过了龙亢之战的危机,保住了曹家江山。为了保住曹洪的性命,卞太后威胁曹丕的宠妃郭皇后,称若曹洪死了,郭皇后的位置也保不住了。最终,在母亲和妻子的劝说下,曹丕终于决定饶了曹洪一命,归还了曹洪的财产,但剥夺了他的官职。
这一事件常被当作例证,批评曹丕心胸狭窄,仅因借绢之事便把自己叔叔抓起来并想置其于死地。然而,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对于像曹丕和曹洪这样的政治人物,不能用平民日常的思维来理解他们的行为。《三国志》记载的这件事,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根据《宋书·天文志》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的正月。曹丕去世的时间是黄初七年的五月。换句话说,如果曹丕真是因为当年曹洪不肯借给他绢而怀恨在心,曹丕作为皇帝,应该会早早报复,而不是等到自己临终时才想起。事实上,曹丕继位后不久,便杀了和自己有过节的丁仪一家,如果曹丕真对曹洪心存怨恨,他完全可以在继位后立刻动手,而不是等到最后。
实际上,曹丕对曹洪的态度并不完全坏。曹丕继位后,刚开始就把曹洪升任为卫将军,后来又升为骠骑将军,并封为特进,还为曹洪增加了许多封邑。尤其是在曹仁死后,曹洪成为了曹魏的第一将领,根本看不出有私人恩怨。因此,曹丕要杀曹洪的事情,应该远不止表面上的借绢之事那么简单。
曹洪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十分重要,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充分反映这一点。首先,曹洪无疑是曹操起兵时的重要支持者之一,曹操的人马一半是由曹洪提供的,他还曾救过曹操一命,因此曹操非常依赖他。曹洪担任的“都护将军”一职也极为重要,曹操在军中设立了两个职位——“中护军”和“中领军”,负责管理禁军、选拔武官、监督将领,而曹洪正是担任了这个职位,意味着他在曹操中军中地位最高。每当曹操不在时,曹洪就是主帅。比如在官渡之战时,曹操亲自率兵进攻乌巢,而把守曹操大本营的就是曹洪。
此外,曹洪还负责管理精锐部队——虎豹骑。曹操亲自领导过虎豹骑,但曹休和曹真等曹家小字辈都出自虎豹骑。曹洪在调度这些精英部队时,显示了他在曹操手下的极高地位。相比镇守地方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曹洪在中军的地位更加重要。
然而,曹洪也有许多问题。他非常富有,甚至连曹操都曾开玩笑说曹洪比自己更有钱。曹洪的行为也不太检点,比如在下辨之战后的庆功宴上,他让歌女跳脱衣舞,结果被杨阜狠狠批评。此外,曹洪与曹真、司马懿等人也有过节。曹洪身边的宾客也不检点,甚至有曹洪的宾客在满宠担任许县县令时被斩杀,这一事件让曹操有些不满,尽管曹操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但显然曹洪的行为让曹操心中有些积怨。
曹洪的这些问题,最终成为曹操留给曹丕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曹操自己不愿直接解决,而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曹丕来处理。类似的情况还有徐州的臧霸。曹丕采取了南征的手段解决了臧霸问题,而对于曹洪,曹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晋升了曹真为上军大将军,并给曹洪加了官职,但事实上曹洪的实际权力已经大不如前,他当时几乎是处于半退休的状态。
曹洪若死于曹丕之前,这个问题可能就此解决。但因为曹丕年轻时便病重,而曹洪仍健在,曹丕才决定为儿子曹叡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年纪轻、威望尚不高的曹叡来说,他只能依靠亲近的臣子和家族势力。如果曹洪继续存在,凭借他庞大的家族势力和过人的地位,朝中其他大臣很难完全压制他。因此,曹丕可能觉得有必要采取行动。
不过,曹丕真的是要置曹洪于死地吗?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曹洪不仅保住了性命,还保住了财产。如果曹丕真心要杀曹洪,至少不可能让他保留财产。曹丕在做决定时,如果真的下定决心,谁来求情也没用。例如杀丁仪时,连夏侯尚求情都没用;杀杨俊时,司马懿磕头求情也没救回杨俊。曹丕若真想杀曹洪,卞太后和郭皇后能保住曹洪的性命吗?
所以,曹丕处理曹洪的问题,更多是为了震慑曹洪及其宾客,令他们老实。同时,也让曹叡继位后迅速得到朝臣的支持,因为曹丕对曹洪的处置极不受欢迎,而曹叡恢复曹洪的部分地位,不仅让曹洪感激不尽,也让朝中大臣感到宽慰。
综上,曹丕与曹洪的冲突不能仅仅看作是因为借绢的小事。曹丕处理曹洪,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继承人扫除障碍,做出了一些政治上的权衡,最终虽以牺牲自己名誉为代价,但却成功达成了目的。可惜,曹丕虽然解决了臧霸、曹洪这些遗留问题,却忽略了司马懿这个大问题,最终因为未能解决司马懿,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家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