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失败,是否意味着他的战略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呢?如果他最后成功了,会不会又有很多人吹嘘他多么明智、多么正确?其实,发动夷陵之战本身并没有错,错误出在战术上。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夷陵之战?
首先是为了夺回荆州,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因为对方打了我就必须反击。其实,这一切都与他想要完成的隆中对战略密切相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最后两路北伐的战略。对于当时的局势来说,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刘备几乎成功了。荆州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北方南下和南方北上的战略通道,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尤其荆州控制了长江中游,便于兵员和物资的调动。刘备本来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尽管蜀汉政权相对弱小,但他依然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失去荆州,蜀汉的政权将被困在益州。益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交通不便,蜀道难行,这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际困难的。没有荆州的支持,蜀汉的局面会更加艰难,所以刘备一定要把荆州夺回来,即使暂时失去,也绝不能放弃。
其次是为了挽回名声,稳定政权。孙刘联盟本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但孙权却在背后动了手脚,暗中谋害刘备的大将,抢占了原本属于蜀汉的土地。对于刘备来说,这种行为是无法容忍的,即便是刘备自己能忍,他手下的荆州将士们又怎么能忍受呢?刘备的政权中,荆州籍的将士非常多,像蒋琬、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有着深厚的荆州背景,他们的亲人、祖籍、家族都在荆州,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荆州被丢失?如果没有采取行动,怎么能回应这些将士的期待?
当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诸葛亮是默不作声的。诸葛亮左右为难,因为他自己的亲戚和关系网大多都在荆州,他信任的也是荆州的人,然而隆中对的战略又必须要争夺荆州。从理智上讲,诸葛亮支持刘备攻打孙权,因为这符合战略需要。刘备只有夺回荆州,才能恢复声誉,稳固政权,达到内政和谐。
再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关羽和张飞复仇。关羽和张飞的死,直接或间接与孙权有关。刘备和他们感情深厚,关羽和张飞犹如兄弟,刘备又是一个仁爱之人,孙权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难道这笔账不该算吗?但作为政治家,刘备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问题,个人情感的问题只能放在后面。他先解决了政治上的问题,再在有空时为自己的私人仇恨复仇——这就是他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之一。
刚开始,刘备的战事进展顺利,但当双方对峙在夷陵时,刘备犯了两个严重的战略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放弃了水军。夷陵之战从221年7月开始,打到222年8月,历时一年。正当双方在夷陵对峙时,是222年6月,夏季气温高,太阳毒辣,刘备竟然放弃了水军,把水军转移到树木中扎营。陆逊在给孙权的上书中提到,刘备“舍船就步”,即放弃水军。陆逊认为刘备放弃了水军,自己反而有了机会,因为水陆并进的战略已经被刘备放弃。没有了水军,东吴便可以实施包围战术,水军可以逆江而上,偷偷绕到刘备军的背后发起攻击,这也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如果刘备保持水军的优势,局势可能完全不同。
第二个错误是在密林中扎营。刘备的水军和陆军原本在夷陵的密林中扎营,而夏季树木茂盛,森林中容易发生火灾。一旦营地起火,几乎无法扑灭。陆逊看到了这个弱点,特意进行了小规模的火攻试探,但刘备并没有提高警惕。等陆逊完成了部署,刘备军队几乎没有反击的余地,最终败北。陆逊利用水军包抄,再加上火攻,成功打败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失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并没有错,错的在于他在执行过程中犯了战术上的失误。如果刘备没有犯这两个错误,陆逊很难打败他,战局可能会陷入持久战,甚至有可能通过谈判解决。但即便如此,刘备也通过这场战争成功夺回了夷陵以西的土地,基本占据了半个南郡,这样一来,他就具备了北伐的条件,从夷陵出发,经过当阳、荆门直至襄樊,形成了北伐的战略路线。即使最终失败,刘备也为蜀汉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刘备的失败,是由于一些不幸的战术错误,而非战略本身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