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这一话题,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名字是郑成功、戚继光等人物,他们在海上与日本海盗奋勇作战,保卫了国家的安危,战斗精神可谓感人至深!但其实,还有一位抗倭英雄也不容忽视,他与郑成功、戚继光并肩,曾屡次重创东南沿海的倭寇,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俞大猷将军。除了军事成就,俞大猷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写下了许多军事著作,影响了后世的军事实战理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英勇的将军。
俞大猷,福建泉州晋江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值明朝中期。尽管当时朝政略显混乱,但国家整体仍旧稳定。俞大猷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却和睦幸福。他的父亲俞原瓒是明朝时期的一名下级军官,职务是百户,母亲杨氏则是温柔勤劳的家庭主妇。在明朝,百户这一职务是世袭制的,这意味着俞大猷的父亲必须有一位继承人。尽管如此,明朝时期崇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让俞原瓒更希望自己的儿子通过读书科举成名,于是他早早将俞大猷送进了私塾。
俞大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嘉靖十二年(1517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参加了童试,并顺利中举,成为秀才。首战告捷,让俞大猷更加奋发向上,他拜了易学家王宣、林福为师,接受了理学家蔡清的指导,并且还学习了武艺。俞大猷在军事家赵本学的指导下学到了兵法,在丈二棍创始人李良钦的教导下也掌握了剑术。在许多名师的帮助下,俞大猷的武艺和文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后来,俞大猷继续参加乡试,但很遗憾未能中榜。由于父亲病重,他只能放弃科举,回家继承百户职务。不过,他依然有机会参加武试,并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成功中举,获得了千户的职务,负责守卫金门。
尽管俞大猷的军事生涯并未因此顺风顺水,反而经历了不少波折。根据《明史·俞大猷传》记载,俞大猷因上书提出抗倭的建议,激怒了上司,被剥夺了千户职务。尽管如此,俞大猷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继续关注国家形势,等待时机。嘉靖十九年(1540年),兵部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时,俞大猷再次上书献计,虽然得到了部分支持,但并未被启用。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当蒙古军入侵时,俞大猷毛遂自荐,被调到宣大总督翟鹏的麾下,但依然未得到重用。最终,毛伯温看中他的才华,将他任命为汀州、漳州守备,俞大猷也没有辜负信任,多次击败海盗康老,逐步晋升为都指挥佥事,正式展开了他的辉煌军事生涯。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袭浙东一带,先后攻破宁波、绍兴临山卫,甚至转攻松阳。朝廷任命俞大猷为宁波、台州参将,俞大猷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屡次打败倭寇,虽然因朝中佞臣的诬陷,他数次被停职、降职、停俸,但他依然保持了坚定的斗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浙江总兵官刘远无所作为,俞大猷终于得到了替代的机会。他积极主动出击,成功消灭了西庵、沈庄、清水洼一带的倭寇,并大破舟山的倭寇,最终彻底清除了浙西的倭患,因此被任命为都督佥事、署都督同知。
与此同时,像戚继光、谭纶、刘显等抗倭名将也在此时大放异彩。特别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来自日本的倭寇侵袭兴化城,刘显与俞大猷联手试图夺回兴化城,但敌众我寡,未敢强攻。倭寇趁机占领了平海卫。朝廷对此高度重视,第二年(1563年),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派遣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并由戚继光率浙江兵支援。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成功围攻并摧毁平海卫,俞大猷因此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调任南赣总兵。
俞大猷此后继续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卓越,尤其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潮州战役,以及连续五年的追剿流寇战役中,他屡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成功也带来了嫉妒。某些朝中大臣曾因贪污之事弹劾俞大猷,尽管他廉洁奉公,对待下属宽厚,最终这些指控未能成立。皇帝虽然责难,但依旧继续重用俞大猷。直至万历七年(1579年),俞大猷因病请求回乡,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左都督,并赐予他“武襄”谥号。
俞大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的其他才能也不容忽视。他发明了独轮战车,并在与蒙古族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他还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如《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等,均展示了他在兵法、兵器运用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明史》中,张廷玉曾评价俞大猷:“世宗朝,老成宿将以俞大猷为称首,而数奇屡踬。以内外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众也。”这段话彰显了俞大猷在当时的威望与成就,也反映了他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