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带领着大军东征,推翻了商朝,成为了新的天下之主。之后,周武王将天下分封给各位诸侯,姜尚被封到了齐国,而周公旦则被封到了鲁国。最初,鲁国的实力强于齐国,但不久后,齐国却崛起成为了大国,而鲁国却逐渐衰弱,经常遭到齐国的压迫。那么,为何这两个同时被分封的国家,最后会有如此不同的发展呢?
一、齐鲁受封之初
实际上,最初鲁国的情况要远远好于齐国。根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将周公旦封于“少昊之虚曲阜”。由于周公旦需要留在镐京辅佐朝政,所以没有亲自治理鲁国,而是将其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这意味着,伯禽的封地是已经开发过的地方,并且他还得到了大量商朝遗民的支持,因此,鲁国一开始就有着相对较为庞大的国民基础。
与此相比,姜尚则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虽然姜尚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毕竟是外姓人,因此分封的土地远不如伯禽的封地。姜尚被封在“营丘”,这里的土地尚未开发,人民稀少。他刚到齐国时,甚至遭遇了莱侯的袭击。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鲁国的优势远远大于齐国。
二、周公的预言
大约三年后,伯禽来到镐京,向父亲周公旦汇报工作。周公旦问他为何这么迟才回来,伯禽解释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听完儿子的回答,周公旦不禁感慨道:“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这句话意味着,周公旦早在此时就已经预见到,未来鲁国将不得不向齐国低头,齐国最终会崛起,而鲁国则会走向衰落。
那么,周公旦是如何预见这一切的呢?其实,五个月后,姜尚也来到镐京向周公旦汇报工作。周公旦问姜尚为何这么迅速,姜尚回答道:“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通过伯禽和姜尚的治国方式,周公旦很快就看出了两国的未来。周公旦认为:“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意味着,能够简化政治制度、贴近民众的国家,最终将赢得民心,走向成功。
三、齐国强盛,鲁国衰弱
齐国虽然最初非常贫弱,但姜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没有固守传统的礼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姜太公引导齐国走上了一条务实、开拓进取的道路,鼓励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在姜尚的影响下,齐国的后代君主也继承了这种务实的作风。因此,齐国的国力迅速提升,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而鲁国则不同,虽然在初期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其治国理念却非常保守。姜尚与伯禽讨论治国之道时,伯禽曾说:“尊尊而亲亲。”姜尚由此认为,鲁国的未来会逐渐走向衰弱。的确,鲁国在治国理政上过于守旧,过度依赖传统礼法,且用人不善,未能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来选拔。因此,鲁国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最终走向了衰亡。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